欢迎来到专业的阿达文秘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自查报告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发言稿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质监规划】威海市质量发展规划2011―【完整版】

时间:2023-06-20 08:54:02 来源:网友投稿

威海市质量发展规划(2011―2023年)为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提升我市质量总体水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3年)》(国发〔2012〕9号)和《山东省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质监规划】威海市质量发展规划2011―【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质监规划】威海市质量发展规划2011―【完整版】



威海市质量发展规划(20112020年)


为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提升我市质量总体水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国发〔20129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的意见》(鲁政发〔201230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质量强市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着力点,加强质量基础建设,强化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质量总体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现代化幸福威海建设。

(二)发展目标。2020年,质量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质量基础更加坚实,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升,打造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形成一批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技术工艺水平先进、服务平台完备、龙头企业带动和辐射作用突出、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体系完善的产业集群。建立健全产品标准、工程建设标准、服务标准体系,核心企业的技术质量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产品质量目标。到2020年,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数量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80%以上,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全面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质量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农产品和食品实现优质、生态、安全,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超过40%,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以上。制造业主要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质量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质量省级以上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

2015年,产品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

1)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超过30%,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以上。

2)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稳定良好。重点食品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大力推行GB/T22000HACCP认证,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3)医药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可靠。医药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生产过程全部达到新版药品GMP或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产品质量全面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产品出厂检验合格率达到100%,国家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到96%以上。

4)制造业质量水平显著提升。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优势企业、知名品牌和名牌产品。产品质量省级以上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重大装备部分关键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重点工业产品和重要消费类产品的技术质量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5)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培育一批质量素质高、品牌影响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2.工程质量目标。到2020年,建设工程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9%以上,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2015年,工程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

1)工程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建筑、交通运输、水利电力、市政等重大建设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普遍增强,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竣工工程质量安全全面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大中型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尤其住宅质量)满意度明显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投诉率逐年下降。

2)工程质量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建筑、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市政等重要工程领域拥有一批核心技术,节能、环保、安全、信息技术含量明显增加。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住宅性能改善明显,建筑工程节能效率和工业化建造比重不断提高。

3.服务质量目标。到2020年,全面实现服务质量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服务业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建成一批国家级综合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骨干服务企业和重点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服务业品牌价值和效益大幅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85以上,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80以上。

2015年,服务业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

1)生产性服务业质量全面提升。在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服务外包等重点生产性服务领域,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实施服务质量国家标准。建成一批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培育一批山东服务名牌。重点提升外包服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售后服务、信用评价、品牌价值评价、认证认可等专业服务质量,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培育形成一批品牌影响力大、质量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80以上。

2)生活性服务业质量显著改善。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旅游、社区服务、家庭服务、文化体育产业等生活性服务领域,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建成一批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培育一批山东服务名牌。打造半岛滨海高端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区,争创国家级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城市。基本形成专业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模式,服务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行业自律能力和质量诚信意识明显增强,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达到75以上。

二、强化企业质量主体作用

(一)严格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企业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对质量安全负首要责任,企业质量分管负责人和主管人员对质量安全负直接责任。建立完善的原料进厂查验制度、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制度、成品出厂检验制度、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售后服务制度等。严格实施企业岗位质量规范与质量责任制考核,实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企业要严格执行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制度,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切实履行质量担保责任及缺陷产品召回等法定义务,依法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

(二)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企业应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储运销售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积极申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体系正常运行。要强化管理创新,大力推广六西格玛管理、精细化管理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积极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比对、质量风险分析、质量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小组、降废减损等活动。倡导大中型企业率先设立“首席质量官”制度,推行建立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和质量工程师持证上岗制度。

(三)加强企业质量技术创新。引导企业增强创新意识,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大研发投入,尽快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走成果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道路。鼓励和扶持企业建设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带动培养自有人才,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引导企业发展低碳、清洁、高效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核心竞争力。

(四)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省(市)长质量奖获奖企业等优秀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行业骨干企业成为国际标准的主要参与者和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实施主体。将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方法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推广,引领产业标准制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带动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提升,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五)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推行ISO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强化以确保质量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建立健全履行社会责任机制,将履行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推动企业积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投资者、合作方、社区和环境等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省(市)长质量奖获奖企业要率先发布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树立对社会负责的良好形象。

三、创新质量发展机制

(一)完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构建“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加大政府质量综合管理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投入,合理配置资源,强化质量工作基础建设,提升质量监管部门的履职能力。逐步在功能园区以及产业集中的镇建立质量监管和技术服务机构。积极开展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和“全省质量强市、县(市、区)示范区”活动,树立一批将质量提升作为区域发展战略核心内容、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的典型。

(二)强化质量准入退出机制。加强质量监管,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资源浪费以及危害人身健康、财产安全的产品,实行市场禁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准入产品生产企业的后续监管,对不能保证质量安全和整改后仍然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依法强制退出市场。对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坚决依法取缔。

(三)创新质量发展激励机制。完善市长质量奖等质量奖励制度,对质量管理先进、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广大企业和全社会重质量、讲诚信、树品牌。通过国家、省、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产品研发、质量攻关和开展品牌创建等活动。鼓励企业积极开展争创质量管理先进班组和质量标兵活动,鼓励质量工作者争创“五一”劳动奖。

(四)完善品牌培育机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完善并实施培育品牌发展的制度措施,开展知名品牌培育创建工作。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保护力度,建设有利于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按照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要求,围绕船舶制造、海产品精深加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配件、轻纺服装、新能源及配套、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及节能环保等产业,培育发展名牌产品。围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金融保险、软件服务、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信息传输、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批发、零售、餐饮、社区服务等传统服务业,供水、供电、供气、交通等公共服务业,汽车、娱乐等消费热点领域,培育发展服务名牌。创建一批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建设示范区。

(五)建立质量安全社会救济机制。探索实施符合市场经济规则,有利于消费者维权的产品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建立健全产品侵权责任、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等制度,确保质量安全事故受害者得到合理、及时的补偿。引导企业、行业协会、保险公司以及评估机构加强合作,降低质量安全风险,切实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六)建立宏观质量统计分析制度。建立和完善质量统计制度和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定期评估分析质量状况及质量竞争力水平,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建立健全以产品质量合格率、出口商品质量合格率、顾客满意度指数以及质量损失率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指标评价体系,推动将质量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

四、加强质量监督管理

(一)加快质量法治建设。牢固树立质量法治理念,坚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质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完善执法监督检查机制,落实执法责任,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要追究。加强质量法制宣传教育,普及质量法律知识,努力营造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根据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等级和重要程度,将涉及质量安全的产品纳入我市重点监管产品目录,实施产品质量安全分类监管。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的重点产品、重大设备、重点工程及重点服务项目的监督检查,完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责任追究体系。强化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市场等重点区域以及生产、流通、进出口环节质量安全监管。

(三)强化食品、药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格食品、药品生产市场准入、进货检查验收、安全评估、卫生监督管理制度。加强重点环节监管,把好食品、药品生产加工、市场流通、进出口和销售服务等关口,实现全过程监管。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加大对高风险食品、药品的监督抽查力度,防止出现系统性、区域性安全风险。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工作力度。健全食品、药品、农产品质量监管和质量安全监测保障体系。加大执法力度,防止违禁投入品和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

(四)实施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建立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分析评估制度,实行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和产品伤害监测制度。搭建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收集网络,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舆情监控系统及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有害生物防御体系、进出口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进出口工业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和国境卫生检疫风险监控体系,保障进出口农产品、食品和工业品质量安全。完善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机制,制定质量安全风险应急预案,加强风险信息资源共享,提升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预警水平和防范处置能力,切实做到质量安全风险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

(五)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加快以质量信用记录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征信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搭建以组织机构代码实名制为基础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和以物品编码系统为溯源手段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开展企业质量信用建设,实现银行、商务、税务、工商、质监、经济和信息化、农业、保险、统计等多部门质量信用信息互通与共享。建立企业质量信用分级监管及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加大对质量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鼓励发展质量信用服务机构,促进质量信用产品的推广使用,培育质量信用服务市场,督促企业落实质量主体责任。

(六)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深入开展重点产品、重点工程、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市场质量执法,严厉打击危害公共安全、侵犯知识产权、危及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等质量违法行为。建立健全处置重大质量违法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对重大质量安全案件实行联合挂牌督办。

五、加强质量基础建设

(一)推进质量创新能力建设。将质量创新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企业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作用,突出科技与产业融合,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发挥优势企业、重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要素集聚的优势,健全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质量技术创新体系。突出培养吸引科技创新人才,为质量创新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建立重点突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质量创新保障体系,推动实施重大质量改进和技术改造项目,培育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发展新优势。

(二)提升标准化工作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标准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建立完善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领域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农业标准体系。抓好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旅游、房地产业、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组织好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标准制定,完善产业发展急需的标准体系。积极推动我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强化计量基础支撑作用。围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节能减排、贸易公平、改善民生等方面的计量新需求,建立科学合理、先进适用、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量值传递和测量溯源体系。大力推进法制计量,培育和规范全市计量检定校准市场,推进以诚信计量建设为重点的民生计量工作,提高计量监督工作的有效性,提升商业、服务业计量管理水平。围绕我市经济发展和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加强工业计量,强化能源计量监管,积极拓展工程计量,推动企业进一步加强生产、科研和经营管理的计量基础工作。加快大力值计量、高压计量、大口径流量计量、大型医疗设备计量能力建设,完善计量技术服务体系,提升全市计量器具制造行业的质量水平。

(四)加强认证推广及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大认证推广力度,鼓励更多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开展自愿性认证活动,积极推进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安全、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认证;开展节能认证示范区建设,推动制造业特别是新能源产业有序开展产品质量和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加大认证执法监管力度,切实提高认证有效性,促进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档次提升。

(五)加快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建设。围绕我市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加强技术机构统一规划,推进技术机构资源整合、优化检验检测资源配置,实现合理布局。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公共检测平台的财政投入和支持力度,建立与全市产业总体布局相一致、与重点发展新兴产业相吻合、与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点提升海产品以及新能源及配套、新材料及制品、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工业产品领域的质量评估、风险监测、科研攻关、标准制定能力建设。综合运用财税、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支持检验检测技术保障能力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推进资源整合,实行差异化发展。加强对技术机构的分类指导和监管,规范检验检测行为,提高检验检测质量和服务水平。

六、大力实施质量提升工程

(一)实施质量素质提升工程。依托各级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职业院校、科普宣传基地和科普惠民行动,加强质量知识普及教育。广泛开展面向企业的质量教育培训,重点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质量管理培训,加强对技术工人的工艺规程和操作技术培训。加强经国家考试认定的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质量工程师)队伍建设,在关键质量岗位实行质量工程师聘任制度。培育一批注册设备监理师、注册计量师。鼓励企业出台质量工程师、注册设备监理师、注册计量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通过质量知识普及教育、职业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措施,提升全民质量素养。

(二)实施可靠性提升工程。围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保障质量安全,对汽车、机床、船舶、工程机械、关键原材料和基础零部件等重点产品,重点工程项目及设备,涉及质量安全的重点特种设备,实施可靠性提升工程。加大质量提升和技术创新等专项资金的投入,对质量可靠性项目进行资助,集中力量攻克制约可靠性水平提高的重大共性关键质量技术问题。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整合资源,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大重大装备可靠性设计、实验、验证技术研究,健全技术标准,改造技术装备,推进精益制造,完善检验检测,加强产品可靠性设计、试验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建立全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可靠性水平,促进我市产品质量、工程装备由符合性向适用性、高可靠性转型。

(三)实施服务质量满意度提升工程。积极推进服务业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在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流通、旅游住宿、医疗卫生、邮政通讯等重点领域,实施服务质量满意度提升工程。根据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的不同特点,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和服务质量测评体系,实行顾客满意度评价制度,加强服务质量的顾客满意度测评,推进服务业满意度评价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服务业品牌建设,促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规范化、国际化发展。

(四)实施质量对比提升工程。针对我市农业、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存在的突出质量问题,确定一批重点对比提升的项目,比照国际、国内先进企业水平,分行业分层次广泛开展重点企业和产品的过程质量和管理绩效对比。以山东名牌企业为重点,设立质量对比标杆企业。以省(市)长质量奖获奖企业为重点,设立卓越绩效管理孵化基地,作为质量对比提升的培训交流基地、人才育成基地、管理示范基地和催化辐射基地。卓越绩效管理孵化基地企业和质量对比标杆企业,要加强供应链质量管理,提升中小企业供应商质量管理水平。制定质量对比提升工作制度,建立科学评价方法,完善质量对比分析数据库,明确发展目标,制定质量改进和赶超措施,促进全市企业提高质量水平。到2015年,设立5家山东省卓越绩效管理孵化基地,100家质量对比标杆企业,1000家企业开展质量对比提升活动。

(五)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工程。围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模式,在电力、化工、建材、机械、印染、食品、造纸、制革等行业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加快清洁生产审核步伐,建立能源计量信息管理体系,加快制(修)订与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有关的标准,严格执行清洁生产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认真落实低碳产品标识、能效标识、再生产品标识与低碳认证、节能产品认证等制度。加强对重点能耗企业能源计量监督管理,建立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推动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六)实施产业集群质量提升工程。围绕县域经济发展,以培育创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为引导,提升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质量发展水平。结合产业集群的产品、行业特点,加大人才、技术、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完善先进的检验检测技术平台和质量技术中介服务机构,支持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制定一批高水平的联盟标准,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和“创建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活动,在有条件的产业集群积极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区域品牌,创建优质产品生产基地,提升区域形象,提升质量竞争力和县域经济竞争力。

七、提升质量文化软实力

(一)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把质量文化建设作为质量强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核心的质量文化。深入开展全国“质量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质量活动,大力宣传普及质量基础知识、质量工作法律法规以及质量文化建设先进典型。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理念,努力将质量文化的精神内涵转化为社会、广大企业及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树立我市企业、产品、品牌的良好形象。

(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普及质量法律知识和安全消费常识,倡导科学理性、品质优先、节能环保的消费理念,营造良好的消费市场环境。引导各类媒体客观发布质量信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大对质量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震慑质量违法行为。把优质安全作为扩大市场需求的积极要素,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促进社会资源向优质产品、优秀品牌和优势企业聚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打击垄断经营和不正当竞争,维护市场秩序。

(三)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机制。健全质量投诉处理机构,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完善质量投诉信息平台,充分发挥123651231512319等服务平台的作用,畅通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积极推进质量仲裁检验和质量鉴定工作,有效调解和处理质量纠纷,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支持和鼓励消费者依法开展质量维权活动。

(四)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服务作用。进一步加快质量管理、检验检测、计量校准、合格评定等质量服务中介组织市场化进程,促进质量服务机构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中介机构为质量发展提供各类市场要素和优质服务。加强对质量服务市场的监管和指导,建立中介服务机构行业自律机制,规范服务行为。

(五)推进质量信息化建设。依托现代网络资源,加快质量信息化建设。运用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依托物品编码和组织机构代码等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加强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信息的采用、追踪、分析和处理,建立质量信息的监测、共享、发布体系,提升质量安全动态监管、质量风险预警、突发事件应对、质量信用管理的效能。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八、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结合实际,把质量发展目标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行业规划,完善配套政策,明确目标责任,认真组织实施。要将推动质量强市、县(市、区)建设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断加大对质量工作的投入,落实有关支持政策。要将落实质量发展远期规划同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产品和重点人群,有效解决事关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质量问题。要通过落实本规划,进一步强化质量基础,保障质量安全,促进质量发展。

推荐访问:威海市 发展规划 质监 【质监规划】威海市质量发展规划20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