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阿达文秘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自查报告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发言稿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民宗调研】湘西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化调研报告精品(仅供参考)

时间:2023-05-28 15:09:01 来源:网友投稿

湘西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化调研报告李芸吴富国(湘西州民委)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的民族民间工艺,这些传统工艺历史悠久,文化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宗调研】湘西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化调研报告精品(仅供参考),供大家参考。

【民宗调研】湘西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化调研报告精品(仅供参考)



湘西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化调研报告


李 芸  吴富国(湘西州民委)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的民族民间工艺,这些传统工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内容丰富,大多工艺产品都是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就地取材而进行加工创造的。如根雕、石雕、竹编、棕编等。千百年来,这些工艺技术代代相传,已成为一种民众传承的地方性知识,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这些传统技艺生产的工艺品,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民间文化的承载体。

随着湘西州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很多工艺品被开发成了旅游产品,受到游客的欢迎,一些沉寂多年的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又焕发出青春。湘西州民族民间工艺应把握机遇,逐步走向产业化,不仅可延续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精湛技艺,更可为湘西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一、湘西州民族民间工艺品已具产业化条件

长期的历史积沉,以及近年来开展的大量保护和传承工作,湘西州民族民间工艺品已逐渐具备了产业化的价值和条件。

(一)门类齐全,种类繁多。湘西州民族民间工艺品有染织、刺绣、民族服饰、雕塑、编织、剪纸、民间美术等10多个种类千余品种,它们分布在湘西土家苗寨。如龙山苗儿滩镇的土家织锦、永顺塔卧镇的石雕、保靖迁陵镇的根雕、花垣麻栗场镇的苗绣、凤凰山江镇的苗族银饰、泸溪合水镇踏虎凿花、吉首乾州的纸扎等,这些民族民间工艺是湘西人在与自然长期协调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为了自身的生存和文化的发展不断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而创造的,它是生活在湘西这一特定地域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历史文化、生活情趣和审美意向世代积淀的结果和结晶。

二)技艺成熟,人才辈出。截至20136月,湘西已经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4人;拥有12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2个湖南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立了“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基地” 和“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基地”。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凤凰纸扎、踏虎凿花、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苗族服饰、苗画、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挑花等9项民族民间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湘西的名片,叶水云、刘代娥、邓兴隆、聂方俊、刘大炮、龙米谷、麻茂庭、彭善尧等民间工艺艺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成为“国宝”。

(三)融入市场,从业众多近几年来,湘西州的旅游产业得到跨越式发展,数据表明,每年的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增长率都在20%左右。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已由爆发式过渡到常量式,形势喜人。湘西州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民族民间工艺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从事工艺品生产的企业尤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底全州有民族民间工艺品生产加工工厂、作坊近600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产值3亿元,利润1.05亿元。龙山县猫儿滩镇有土家织锦生产工厂、作坊6家,从业人员400余人,2012年产值2400余万元,利润460万元;凤凰县沱江镇、山江镇、腊尔山镇共有银饰生产作坊17家,从业人员100余人,2012年产值470余万元,利润200万元;永顺县土家村姑实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销售绣花鞋垫,从业人员300多人,年产值1000多万元,利润300多万元。旅游市场的兴起,助推民族民间工艺品逐步走向产业化,其前景广阔,发展势头强劲。

(四)政府支持,政策保障2006年5月31日经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条例》对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认定与传承、管理与利用、奖励与处罚作了明确规定;2007313日,湘西州政府公布了《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对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管理、资助作了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也积极为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宣传推介搭建平台,如凤凰县政府已连续举办三届“中国·凤凰苗族银饰节”,利用苗族银饰、服装为载体,积极宣传推介民族民间工艺品;湘西州民委从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积极扶持民族工艺品开发,成效明显,助推湘西州民族工艺品进入国内外市场。其中,湘西州毕果民族服饰研制中心用足用活民族优惠政策,从一个注册资本仅有3万元、5名员工起家的工艺小作坊,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厂房1100平方米、净资产达220万元的正规化、专业化民族服饰和民间工艺品生产企业。该中心设计制作的各类民族服装及表演服装成功地进入了北京奥运、60周年国庆、广州亚运等国际国内大型活动,为展示湘西民族文化、宣传湘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各民族利用传统节庆日如苗族“四月八”跳花节、“赶秋”,土家族“舍巴节”等为契机展示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

二、湘西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化发展瓶颈亟待解决

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湘西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化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发展困境,亟待有效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1产品缺乏创新,研发机制不健全。进入21世纪,湘西州旅游得到了发展,不少民间艺人或投资者开发民族民间工艺品,定位为旅游产品。由于许多开发者急功近利的心态,缺乏合理的市场定位,总是盲目地以廉价方式大量复制以进入市场,其后果往往是批量的粗制滥造,这些工艺品没有任何创新的设计,只是将传统工艺品用更为廉价的材料复制,既无实用价值,也说不上什么工巧。还有一些工艺品设计完全朝媚俗化方向发展,将各种民间元素七拼八凑,抛弃了原有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内涵,成为讨好消费者和猎奇者的“伪民俗”。弱小的工艺品生产企业也没有能力从事工艺品的研发。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各民间组织充分利用州内外各大活动平台展示民族民间工艺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宣传推介作用,但因受规模、区域局限,效果还不太理想,政府部门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工艺品的结构、布局、重点项目的开发加强指导,在对项目持续支持上还有待于加大扶持力度。

2、规模小,布局散,消费面窄,品牌效应弱。由于历史上的生活习惯造成了民族民间工艺向来以手工劳动、家庭作坊为主,其技艺的传承以家庭世代相传为特征,再加上目前工艺品单位附加值较低,大企业只集中在附加值相对较高的金属加工和陶器加工等少数几种工艺品生产行业,相当一部分工艺品仍停留在手工作坊形式阶段,这势必造成规模小、布局散、品牌效应弱的局面。

3、认识不足,方向不明,资金缺乏,发展艰难。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为越来越多的民族民间工艺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由于生产经营者认识不足,发展方向不明确,缺乏市场预测,内源性融资能力和生产集群理念弱,有的工艺品文化品位不高,技艺停留一般,普通生产,市场需求不平衡,造成先天发展不足,自我滚动发展乏力的局面。加之工艺品生产企业抵压物价值低,订单量小,金融部门支持意愿不强而导致贷款难,工艺品生产企业难以扩大再生产。

(二)困境探析

1、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化中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意识薄弱。只要有市场前景,无论什么情况,都采取简单临摹、复制和加工,分散在民间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产品被中间商低价购买,进行大量复制销售,直接造成民间工艺品无序开发,附加值低下,产品同质化太强,使得工艺品缺少竞争力。

2、民族民间工艺品的特殊性导致该产业发展受局限。民族民间工艺品具有高艺术性、产品微利性、制作手工性、传承方式局限性、技艺学习长期性等特点。民族民间工艺品是艺术与生产相统一、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产品,它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具有艺术性,如苗族银饰,其加工制作需二十多道工序,制作成的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脚饰等均折射出苗族历史、苗族农耕文化、苗族幻想等,具有较高艺术性;大多工艺品都用手工制作,流程复杂、工序繁多,耗时耗力,周期性长,生产成本高,利润微薄;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有的技艺传里不传外,传女不传男,技术的学习通过口传、身教,靠自己边看边学,积累经验,可以说是在实践的机会中练就出来的,也是一个用手去记忆的过程,学会一门制作技艺,一般需三年时间,而达到设计制作水平则需五年以上时间。因此,民族民间工艺品的特殊性制约了其产业发展的速度。

3、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后继乏人,不少传统技艺面临失传。民族民间技艺的传习是一个十年磨一剑的行业,学艺初期艰辛而又漫长的全身心投入与过低的劳动报酬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令众多的年轻人转而投身其他行业。还有些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已濒临失传,年轻人不愿意学,主要原因是待遇太低,国家对这方面的专项补贴有限,老艺人带徒弟传承手艺在今天已很难维持下去。

三、多措并举加快产业化步伐

近年来,随着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以及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等国家、省级战略的实施,湘西州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湘西州应多措并举,加快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化步伐,积极为全州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一)科学定位,统一规划,有序发展。湘西州民族民间工艺品普遍存在产品雷同,规模小、产品多而散的现状。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州委、州政府要对全州民族民间工艺品生产加工产业进行科学定位,统一规划,进行区域内的调整盘活,对各县(市)的民族民间工艺品生产进行布局调整,将已经具备发展产业基础和条件的产业做大做强,强强联合,打破县与县的地域封锁,整合资源,形成整体竞争力;对开拓出市场而发展较弱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分析其经济和社会价值,挖掘文化含量,扶强扶大;淘汰那些没特色而在其他地区又做得较好的工艺品,减少不必要的资金和资源浪费。

(二)完善政策,破解瓶颈,助力发展。认真执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加大对纳入各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的民间工艺品的保护和传承,对相关传承人给予扶持。同时尽快研究出台湘西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化扶持政策,从融资、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民间工艺品生产企业实实在在的支持。建议国家、省设立民族工艺品专项发展资金,用于扶持民族工艺品产业的发展,对民族工艺品生产企业实行免税或先征后返,贷款予以优惠,提高抵押物比例,其订单产品均可质押,政府予以贷款贴息。

(三)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在市场经济中,要使民族民间工艺品迅速进入市场,需经过合理策划、精心设计、规模生产、宣传推介等环节,这就需要各级政府搭建平台,大力支持,提供良好环境。一是搭建融资平台。就是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引导金融资本进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二是搭建创新平台。建立武陵山区民族手工艺加工研发中心,为各类民间工艺品生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实现民间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有效对接;三是搭建资源整合平台。加快武陵山区文化旅游产品中心建设,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工艺品资源、民间艺人技术资源,加快民间工艺品与旅游市场的深度融合,做到民间工艺品依托旅游市场做大做强,旅游商品依托民间工艺品做优做特;四是搭建产业化平台。要创造条件扶持有一定规模、品牌效应好、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力强的民间工艺品生产企业进入州县相关园区发展,走园区带基地、基地带作坊、作坊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四)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打造品牌。树立工艺品的品牌,是提高工艺品知名度和单位附加值的重要途径,一个没有品牌的产业不会拥有长久的生命,不可能形成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不可能产生强劲的带动力、辐射力、竞争力和吸引力,同时品牌也是提高产品市场份额的保证。要依托区域内民族文化的有利资源,整合民族民间工艺品小规模企业品牌,成立行业协会,创建统一的文化品牌,统一市场经营思路,统一市场营销策略,统一宣传广告标识,对于克服单个企业各自为政、势单力孤,品牌效应不强的弱点,形成对外市场竞争的合力,提高民族民间工艺品生产企业“群体”的市场生存能力。

(五)加大投入,积极融资,繁荣市场民族民间工艺品要走向产业化,各级政府一方面要给予多方位多渠道的直接扶持,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优化环境,引导和鼓励金融资本进入民间工艺品产业化领域,实现民间传统技艺与金融资本结合。同时引导企业转变观念,创新思维,激活各生产企业内在动力,走市场经济之路,走现代企业之路,通过互助合作、股份合作、工艺流程合作等,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规模生产,最终实现民间工艺品市场繁荣、品牌形象良好、企业发展共赢的局面。

(六)长远规划,传承工艺,培养人才。作为民族民间工艺品的生产者和民族民间技艺的传承者,众多的民族民间工艺艺人是湘西州最大的人才资源。与省内相比,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人数较多,但却面临年龄偏大、传统工艺后继乏人的局面。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大力开发和培养民族民间工艺品人才,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发挥各类职业学院和相关工艺美术学校人才培养基地作用,在湘西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县市职校增设相关民间工艺品专业,聘请知名的工艺品大师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加大相关技术人才培养。同时对人才的培养采用订单式,即与工艺品生产厂家签订用工协议,采用政府、厂家和学员个人出资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解决了经费问题又解决了学员的就业问题,同时又破解了民间工艺品生产后继乏人困境,可谓一举多得;二是大力鼓励民间艺人自己培养工艺品生产人才,对培养人才的民间艺人,政府应按《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落实补助。

推荐访问:湘西 产业化 调研报告 【民宗调研】湘西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化调研报告精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