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阿达文秘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自查报告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发言稿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亳州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范文推荐)

时间:2023-05-25 18:27:01 来源:网友投稿

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07年工作回顾2007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落实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亳州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亳州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范文推荐)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工作回顾

2007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市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初步预计,全市生产总值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财政收入19亿元,增长26.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7亿元,增长23.4%;固定资产投资90.5亿元,增长 3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2亿元,增长16%;进出口总额6500万美元,增长5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0元,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2960元,增长15.2%;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以上增幅,国民经济在上年基础上继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工业经济创建市以来最好成绩。预计全市工业增加值73.6亿元,增长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亿元,增长3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0%,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家,新增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18家;39家“125”行动计划承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8亿元,成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农业和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粮食总产405.9万吨、小麦平均亩产423公斤,均实现历史性突破;新增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35万亩、规模养殖场(小区)200家,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28个;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0个;培训农民5.1万人次,新增农村劳务输出5.94万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5万亩、除涝面积28.6万亩,新建农田林网27万亩;积极推进“百村十镇”示范工程,“三农”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稳步推进,新增连锁农家店723家。房地产业继续向好,完成交易额11.9亿元,增长19.7%。旅游业健康发展,全年创旅游收入9.1亿元,增长29%。成功举办了2007年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第23届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金融业对地方经济支持力度明显加大,餐饮、娱乐、物流、保险、邮政、电信和中介服务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深入推进项目建设和改革开放,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列入省“861”行动计划的11个项目完成投资16.5亿元,列入市“1468”战略布局的121个项目完成投资44.2亿元。古井集团瑞福祥公司小麦蛋白粉扩建及沼气发电、华佗国药厂中成药GMP扩建、许疃煤矿二期工程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涡河近期治理工程完成年度投资任务,板集煤矿、刘店煤矿等项目顺利实施。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完成26家国有企业改制,置换职工身份 3586人,盘活存量资产1.6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12011 家、私营企业654家,建成各类创业基地23个。组织参加徽商大会、广交会等大型专业展会,实际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引进市外资金50亿元,进出口额超500万美元企业达5家,我市被命名为全国首个“中国中药饮片出口基地”。

(三)切实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亳州市近期建设规划》等8项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规划体系进一步健全。魏武大道北段、建安路南段、三曹路建设工程扎实推进,芍花路、光明路、人民路南段等道路配套工程进展顺利,城区绿化工作初见成效。

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不断加强。扎实开展争创文明城市活动,加大城市卫生、交通秩序整治力度,市容市貌明显改观。深入进行土地市场专项治理,依法处置闲置及空闲土地 1291亩。扎实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积极推进污染减排工作,查处环境违法行为42起,取缔“十五小”、“新五小”企业6家,全市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1620吨,削减二氧化硫300吨,涡河、宋汤河等主要河流水质得到改善,解决了一批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问题。

(四)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提高

教育科技事业全面进步。扎实推进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加快推进亳州四中、七中、八中、九中和蒙城一中等新建扩建工程,城区公办义务教育资源不断扩充。组建了亳州中药科技学校,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快速增加,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显著提高。教育督导考核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校规范管理年活动扎实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启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全面加强产学研合作,完成重要科技成果2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家、高新技术产品3项,新创“安徽省名牌产品”5个,20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省科技支撑计划。

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加快发展。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电影进村、送戏下乡等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大文化市场整治力度,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市传染病院和紧急救援中心基本完工,艾滋病、疟疾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爱国卫生运动深入推进,妇幼卫生工作健康发展。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26‰。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

过去一年,我市人事、编制、工商、税务、财政、统计、物价、审计、监察、气象、人防、农机、供销、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老龄、档案、地方志、防震减灾、扶贫开发、无线电管理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五)积极实施民生工程,人民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

扎实推进“十二项民生工程”。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口364万人,参合率86.6%;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补助资金2.18亿元,受益学生81.1万人;发放农村低保金3839万元,10.1万名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十二项民生工程”年度目标全部完成。

着力办好“十件实事”。药都路东段改造、西关桥重建工程顺利竣工,东平交道口改建和魏武大道南段、希夷大道南段等“断头路”接通工程进展顺利,城市中心花园开工建设,市生活垃圾处理场投入运营,市级劳动力市场建设、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改造和亳州北关历史街区综合整治年度计划全面完成。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29.4万平方米、新建校舍31.3万平方米,新修“村村通”道路1065.8公里,新解决农村21万人的饮水安全和城区8700户居民的用水问题。市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除郑店子4A级风景区因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而未开工建设外,其余全部完成年度任务。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75万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7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新建改建敬老院30个、“五保老人之家”20所,发放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金22898万元、救灾救济资金 3340万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城市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制度全面建立。实施“彭年光明行动”,为2012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实行了免费手术。去年,我们战胜了多年未遇的洪涝灾害,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

(六)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试点,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启动市招投标服务中心建设,推行“首席代表负责制”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政务环境不断优化,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充分发挥市长热线、行风热线、政府网站和市民论坛的作用,政府工作透明度不断提高。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加大对商业贿赂和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治理力度,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办理人大议案4件、代表建议118件和政协委员提案218件。推行村务公开,强化社区管理,加强普法教育,开展法律援助,基层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深入。开展中药材市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市场环境不断优化。完善应急预案,健全管理网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坚持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一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启动社区矫正工作,推进公安机关“三基”工程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了社会稳定。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有效遏制了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我们化解各种矛盾、克服各种困难、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年,是综合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的一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一年。这是市委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亳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亳州建设和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结构性矛盾突出,与全省平均水平、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二是重大项目储备不足、建设滞后,招商引资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市经济开发区工作尚未取得突破;三是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欠账较多,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四是一些地方和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不高,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8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技创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围绕“1468”战略布局,加快“一都一城一基地”建设,提升“125”行动计划,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25%以上,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 3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3%,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3%和0.8%。

实现上述目标,不断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与周边发达地区的差距,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加快发展上来,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抢抓机遇,以锲而不舍的精神真抓实干,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不断把亳州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为此,要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以工业强市为主战略,着力构建工业经济新格局

突出发展重点,做大做强三大主导产业。紧紧围绕“一都一城一基地”建设,加快提升“125”行动计划,重点发展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中药、能源、轻工食品产业。加快现代中华药都建设,支持引导饮片加工企业向中药提取和成药制造转型,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加快新型能源城市建设,发展煤电、煤化工一体化,推进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加快轻工食品基地建设,发展绿色食品、营养食品和深加工产品,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竞争力。积极改造机械制造、纺织等传统产业,加快培育精陶生产、汽车改装等新兴产业。加大对古井、双轮、三星化工、豫皖纺织等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企业集团,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8%以上。

狠抓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围绕省“861”行动计划和市“1468”战略布局,加快瑞福祥公司30万吨粮食精深加工项目、刘店煤矿、板集矿井及选煤厂、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建设,开工建设蒙城秸杆发电厂、三星化工“1525”工程、安驰公司年产3万辆微型轿车等重大项目,确保全年工业投资增长75%以上。狠抓合同项目落地,在认真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下,强化土地、资金等对项目建设的保障作用,做好板集电厂、三星化工“586”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继续实行重大项目包保责任制,完善项目工作协调调度机制,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加快园区建设,打造工业经济发展平台。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投资率、产出率。引导上下游产品、项目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链条。优化园区建设环境,破解各种矛盾难题,推进项目进园落地,确保园区经济增长30%以上。 

推进节能减排,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清洁生产,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新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减污技术改造,鼓励引导企业建设有利于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工业项目;以整治违法排污为重点,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确保完成省下达的年度约束性指标。

(二)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坚持“科教兴农”战略,继续抓好小麦高产攻关,实施畜牧业振兴计划,推进蔬菜、中药材、林木等特色产业发展,确保全年粮食总产稳定在300万吨左右、小麦优质率再提高5个百分点,新增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4个、规模养殖场(户)400家,新增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万亩,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15个以上。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程度,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6家。加强新型农民技能培训,扩大“阳光工程”培训规模,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打造亳州劳务品牌,年内培训农民5万人次,新增农村劳务输出5.4万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继续推进低洼地治理,搞好大中沟疏浚配套,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2万亩、除涝面积21.3万亩、旱涝保收田11万亩,完成人工造林1.8万亩,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27万亩。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加快农村客运站建设,努力实现路通车通,方便群众出行。积极推进农村能源国债项目和农村信息化工程,基本实现互联网接入、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等通信服务覆盖到行政村。继续抓好新村规划编制工作,大力实施“百村十镇”示范工程和乡村清洁工程,推进用地集约、人口集聚和环境整治,为广大农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坚持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新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站所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和繁荣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加强文物保护,挖掘、整理和抢救民间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快新皖北旅游区发展的机遇,充分挖掘亳州历史文化资源,加快以北关历史街区为重点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管理和服务,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申报和建设A级旅游景区,全年实现旅游收入10亿元。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实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强各类市场建设,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餐饮、房地产、物业管理、汽车服务等行业和信息咨询、技术交易、金融保险、仓储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规范发展各类协会、商会。办好2008年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第24届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

(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手段,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新活力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统筹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完成双轮集团、古井热电公司等企业改制任务。继续推动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加快农技推广体系和畜牧兽医体制改革步伐。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组建和引进新的金融机构,加强银企合作,引导金融企业改进服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市级财政用于改善民生和“三农”支出的比重明显高于上年。

大力推进全民创业。认真落实促进全民创业的各项政策,拓宽创业领域,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创业服务,加快培育一支素质高、懂经济、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着力营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发展环境,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新增中小企业1000家。

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健全“政府推动、企业为主”的工作机制,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措施,充分发挥招商小组和专业小分队作用,综合运用节会招商、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项目招商、以商招商等灵活有效的方式,促进招商引资工作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积极扩大进出口贸易。落实出口促进和鼓励政策,抓好中药饮片出口基地建设,提高中药材、农副产品等传统出口商品质量和附加值,着力培植一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出口龙头企业,力争进出口额超500万美元企业达到10家。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力争年内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10个,培育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力推进“质量兴市”和“名牌战略”,年内争创“中国名牌产品”1个、“安徽省名牌产品”4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安徽省著名商标”9个。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注重培养、吸引和凝聚优秀科技人才,努力形成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五)坚持以城市建设和管理为突破口,努力塑造城市发展新形象

完善城市功能。按照开发新城区、改造老城区、完善建成区的要求,加强规划编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加大新城区开发力度,适时启动亳州市南部新区建设,实施魏武大道、希夷大道向南延伸工程,拉开城市整体框架。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实施断头路、断头桥接通和小街小巷硬化工程,搞好美化绿化亮化,提升城市品位。加大建成区配套完善力度, 全面完成涡河近期治理城区段工程,继续实施城区供水支管网、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完善垃圾处理和中转设施,提高城市保障能力。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开工建设泗许高速公路亳州段,加快国省道改建、县乡公路和涡河航运码头建设,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加强城市管理。继续抓好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环境污染、交通秩序、市场秩序、治安秩序等专项整治,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土地管理长效机制,加强政府土地储备,推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搞好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强化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六)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确保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新提高

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就业环境,建成覆盖城乡的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加强就业、创业和再就业培训,年内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6900人以上。强化就业指导和援助,重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失地农民、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加强劳动力市场培育和监管,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直通村庄、社区的社会保障服务平台,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5万人和45万人。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抓好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管理,保障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享受廉租住房。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发展社会福利、残疾人和老龄事业,办好社会慈善事业。

着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去年“十二项民生工程”和“十件实事”的落实,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全市人民的支持与拥护。今年,省委、省政府将“十二项民生工程”扩充到十八项,财政投入总规模将突破160亿元。这里,我再次代表市人民政府郑重承诺,2008年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主动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衔接,积极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全面完成“民生工程”年度任务,让人民群众更多受益。同时,着力为全市人民办好以下“十件实事”:(1)继续推进“村村通”工程,新修农村水泥路(油路)1000公里;(2)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新解决2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3)加强农村标准化敬老院建设,新建或改扩建二级以上标准化乡镇敬老院30所;(4)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受益水平,实现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5)加快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建或改扩建乡镇卫生院20所、村卫生室22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8个;(6)改善城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在市区新建或改扩建公办中小学34所,在三县县城各新建或改扩建公办中小学23所;(7)改造市区自来水支管网220公里,新解决1.1万户居民的用水问题;建设污水管网7.5公里、提升泵站1座;新建市区垃圾中转站 15个、公厕20个;(8)完成宋汤河城区段改造二期和沿河景观带建设工程,继续实施市区北关历史街区修复工程;(9)继续完善城区路网,启动芍花路西段建设,配套完善人民路西段和汤王大道;(10)实施亳州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对“民生工程”和承诺办好的“十件实事”,市政府将定人定职定责,向社会公布,让群众监督,确保不折不扣地完成。 

(七)坚持以统筹发展为目标,全面促进各项社会事业新进步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在继续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同时,着力扩充城区公办义务教育资源,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贫困家庭学生、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鼓励和规范发展民办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育督导考核,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落实教育资助政策,规范教育收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解决农村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重视师德师风教育,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加快发展卫生体育等社会公共事业。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卫生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力度,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开展以华佗五禽戏为代表的全民健身活动,推进“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加强城乡基层体育设施建设,提高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健全计划生育长效工作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统计工作,搞好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进一步做好人事、编制、工商、税务、财政、审计、物价、气象、人防、农机、外事、侨务、对台、档案、地方志、防震减灾、无线电管理等各项工作。

(八)坚持以完善社会管理为保障,奋力开创和谐社会新局面

加强“平安亳州”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监管,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每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8以内。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工作,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扎实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推进城乡社区警务战略,继续实施公安机关“三基”工程,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强化市场监管,依法打击制假售假、虚假广告、商业欺诈、传销和变相传销、偷逃骗税等违法活动,净化市场环境。继续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重点整顿药品药材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

加强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建设。认真做好第7届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推行村务公开,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保证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深入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争创“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为契机,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加强网吧管理和整治,不断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准和文明水平。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加强诚信亳州建设,不断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大力开展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民兵预备役工作,支持驻亳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推进“双拥共建”,落实优抚政策,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倡导城乡社会互助和志愿服务,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七大对新形势下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和依法行政水平。

(一)加强学习,强化执政为民意识。各级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积累新经验,善于抓住事物本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善于解决复杂问题。坚持一切工作都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切工作都要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一切工作都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在工作实践中真正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二)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加强行政复议和政府内部层级监督,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诚恳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意见,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严防权力滥用,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科学决策,深入推行政务公开。完善公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事先要进行合法性、可行性论证,确保决策的科学性。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建立健全社情民意反映机制、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听证、质询及新闻发布制度,加强市长热线、行风热线、政府网站和市民论坛建设,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不断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人民群众的参与度。

(四)求真务实,切实提高工作效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大力倡导并践行思想求实、工作务实、措施落实的工作作风,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诿扯皮、拖拉松散的不良作风。推行“一线工作法”,下大力气精简会议和文件,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建立和完善快捷高效的落实机制,确保政府每一项工作都有计划、有部署、有督查、有成效。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广“首席代表负责制”和“并联审批制”,缩短审批时限,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行为,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五)从严治政,加强政府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强化对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完善对权力的监督约束机制,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快市招投标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对政府投资的重大项目、政府采购以及国有资产并购等方面的监督,坚决杜绝暗箱操作、权钱交易行为。牢记“两个务必”,坚持量力而行,勤俭办事,坚决反对和制止奢侈浪费。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切实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以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各位代表,加快发展,任务艰巨;开创未来,重在当前。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在中共亳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亳州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亳州市 政府工作报告 亳州市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