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阿达文秘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自查报告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发言稿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市曲江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仅供参考)

时间:2023-05-31 16:18:03 来源:网友投稿

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1月3日在韶关市曲江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区长吴春腾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五年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市曲江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仅供参考),供大家参考。

市曲江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仅供参考)



政府工作报告


——2011113日在韶关市曲江区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长   吴春腾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五年来的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我们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严峻挑战,攻坚克难、负重前行、经受考验的五年;是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发生巨变的五年;是民生投入最大,干部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集中精力抓建设,和衷共济谋发展,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为曲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坚定的信心,超常的举措,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效化解了改革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实现了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据初步测算,预计2011年全区可实现生产总值116.3亿元,比2006年增长34.4%,年均增长6.1%;人均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2.56万元增加到3.81万元,增长48.8%,年均增长8.3%。特别是区属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区属经济快速增长。预计2011年区属生产总值可完成73.44亿元,比2006年增长77.2%,五年年均增长12.1%;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1.89亿元、28.9亿元和32.6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分别为7.0%14.0%13.8%;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299亿元,年均增长17.5%;出口贸易总额达1.33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一倍多。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税收总量、外贸出口总额、县及县以下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均居全市各县(市、区)首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效。五年来,我们在扶持钢铁、电厂、化工等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出台了一系列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政策措施,相继引进了金亿合金、起重机厂、建浩建材、粤佳太阳能、北江纺织和新纺纺织等一批具有技术含量的项目,改造提升了至卓飞高、娃哈哈饮料、正星车轮、五联木业等一批企业,形成了生物、电子、化工、食品饮料、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等一批产业,增加了交通、能源、环保、农业、水利、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目前,全区建立企业研发中心5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通过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家,通过国家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家。产业结构产生积极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23.327.149.6调整为16.239.344.5。区属工业增加值占区域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6年的21.9%提高到39.4%,规上工业企业已由2006年的14 家增加到42 家。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五年共淘汰落后钢铁产能50万吨、水泥产能28 万吨、小造纸产能1.5万吨、小冶炼产能5万吨、关停小火电40万千瓦,燃煤火电机组全部安装了脱硫设施,在园区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如期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

区属经济对财政的贡献明显增强。五年来,我区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鼓励全民创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区属经济快速发展。预计2011年,实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81亿元(新口径),按旧口径计算突破了5亿元,达到5.11亿元,比2006年的2.45亿元增收了2.66亿元,比增108.74%,年均增长15.86%2011年,来自区属企业缴纳的税收达 8.05 亿元,占全区税收总收入的 94 %,比2006年增加4.2亿元,提高了109 个百分点,有效扭转了长期以来财政收入高度依存省属企业的局面。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区税收收入的主力军。预计,今年民营企业纳税50万元以上的有109家,比2006年增加了51家;民营企业纳税总额达3.86 亿元,占全区税收总收入的45.5 %,比2006年增长69%,年均增长11.06%。五年来,有效化解历史债务7.1亿元,偿还各类借款1.59亿元,清还各类工程款1.1亿元,区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二、发展基础更加厚实

五年来,我们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夯实科学发展基础。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切实落实区领导挂钩重点项目责任制,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掀起重点项目建设高潮。五年来,实施重点项目建设70项,完成投资额106亿元。其中,农田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环境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71.8亿元,占总投资额的50%。韶电“上大压小”2×60万千瓦机组、大宝山铜硫开发、韶钢技改、大南华文化科技旅游园、韶关锦绣南华城森林温泉世界等项目扎实推进。韶关核电、台湾水泥、新雪域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有序开展。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多渠道争取用地指标,全力推动项目落地。五年来,整理补充耕地14168.02亩,争取用地指标6432亩,其中,城乡增减挂钩置换用地3992亩。积极主动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全区共引进项目244宗,合同利用资金171.6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8.1亿元,已投产项目173个,在建项目43个。曲江经济开发区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五年来,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亿元,是2001年建园至2006年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的两倍。目前,曲江经济开发区共引进项目82宗,其中已建成投产41宗,在建26宗。2011年,预计曲江经济开发区可完成工业总产值39.72亿元,工业增加值6.95亿元,税收1.42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300.00%277.72%435.85%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武广客运铁路、韶赣高速公路已投入运营。韶赣铁路、广乐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先后完成了X312线大塘至枫湾、S253线马坝至乌石、X317线沙溪至樟市的三级公路改造和65公里的路面大修工程,维修加固了白土北江大桥,重建了罗坑、樟市和枫湾大桥。基本完成了枫湾至小坑公路路基工程。城乡电网结构进一步改善,完成了马鞍山变电站、白土变电站扩建和南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苍村水库投入运营,城区马坝河防洪工程建设基本完成。五年来,供水管网延伸了184公里,解决了松山学院、韶钢周边村庄、韶关发电厂、大塘镇某部驻地及其沿线村庄的安全用水问题。通信网络进一步完善,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用户迅速增加。

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实施了枫湾、大塘两个万亩现代标准农田整治等项目。投入4375万元,完成了19 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对红卫渠、大笋圳、南北引、中陂水圳等重点灌溉工程进行了清淤和维修加固。以推进粤北现代农业示范县(区)建设为契机,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优质稻、优质蔬菜、优质水果、优质禽畜等特色主导产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猪和肉鸡饲养量居全市首位。近年来,我区相继被命名为“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国家级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县”。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9家,其中有2家入选广东现代产业500强。获得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各2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5个。“白马”牌马坝油粘米成为全市首个获得“广东省名牌”称号的农产品,火山粉葛成为继马坝油粘米之后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4个,走在全市前列。五年来,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0%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有效提升。成功举办了2007年“首届禅宗文化旅游节”、“2009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禅宗祖庭,祈福圣地”品牌进一步打响。枫湾、小坑、罗坑等镇温泉资源开发力度加大,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全区共接待游客1014.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2.26亿元,分别年均增长18.3%32.9%。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47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78.6%,年均增长12.3%。交通运输、商贸、餐饮、信息、物流、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三、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韶关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活动,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同城一体化进程,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农村环境明显改善。五年来,全区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1.8亿元,100%行政村、80%以上自然村公路实现硬底化,建成了一批镇级客运站、候车亭、横水渡码头,更新了横水渡船,开通了一批农村班车线路,有效解决了农村群众出行难问题。投入1375万元,兴建了16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宗村村通自来水试点工程,解决了2.6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五年来,全区改造农房5830套,建成沼气池3291个,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872户。强化街镇和村庄的规划建设管理,完善了街镇和12个省级试点村庄的建设规划。建立了乡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有32个村被命名为省级卫生村,省级卫生村创建活动和乡村“清洁美”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城市品位全面提升。五年来,全区投入市政建设资金2.41  亿元,新建或改造了一批惠民工程。如开通了矮石路、沿堤一路、府前西路、阳岗路和南堤三路至曲江初级中学路段;改造了南堤二路、三路以及中华路、建设路、府前路、鞍山路、长江路,城区主要道路铺设了柏油路面。加大亮化工程投入,安装了沿堤一路、南堤三路、部分城中村路灯,改造了马坝大道和沿堤三路路灯,安装了区德育基地至白土大桥LED节能路灯。加快城市建设改造步伐。投入5.2亿元,建设了城区污水处理厂一期、二期,新建或改造了管道天然气及供水、供电、排污管网。投入11.46亿元,改造了城区“一河两岸”,推进了梅花河整治,相继建成了一批档次较高的住宅小区。五年累计建房18000套,建筑面积208.9万平方米,拆迁面积30万平方米,实现房地产税收5.6 亿元。城区主干道四防装置、垃圾桶、果皮箱等卫生设施进一步完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为韶关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省级生态公益林管理和城区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五年来,建设生态重点工程1.33万亩,完成城区直径10公里生态公益林改造2.85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70.1%,城区绿地率达31.2%。森林资源保护和防火工作进一步加强,2009年我区成功创建广东省林业生态区。严格保护耕地,较好地完成了耕地保有量、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第二次土地调查等工作。加强矿山整治,有效遏制了偷挖盗采现象。加大环保宣传和执法力度,扎实开展污染源普查和污染整治,全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取得实效。

四、改革开放扎实推进

五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积极稳妥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发活力。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深化行政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职能,明确职责,更加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大力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先后完成了畜牧兽医体制、水管体制、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和华侨农场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层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已全面完成。林权制度和林业系统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正在迎接验收。继续抓好国有、集体企业改革转制,企业资产处置规范有序。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大力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五年来,进一步规范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完善了部门预算编制,大力推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镇财区管”、农村会计代理、公务卡结算、支出绩效评价、财政信息一体化改革。建立了政府投资评审制度,运用BOTBT等建设模式,缓解了项目建设资金压力。规范了政府采购管理,实行了采管分离。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公务员津补贴改革。制定了鼓励全民创业、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和技改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等一系列激励机制,有效拓宽了税源财源。切实加大税费征管执法力度,税源管理更加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地税征收工作全面推进。加大财政监管力度,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和融资性担保机构运转顺利。

分区发展战略有效实施。围绕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根据各镇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各镇进行分类指导、分区发展。将小坑、枫湾、罗坑、樟市等四个镇定位为生态文明镇,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将乌石、白土、沙溪等三个镇定位为新型工业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马坝、大塘等两个镇定位为生态宜居镇,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有效提升城市化水平。通过项目扶持,资金支持,镇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镇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重视乡镇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樟市、罗坑、小坑等镇新建办公楼。五年来,区财政支持镇级财政达8525.5万元,比上一届增加了5824.5万元,增长215%

五、民生福祉保障有力

五年来,我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筹措资金,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五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达25.3 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8.6%,比上届增加13.3亿元,增长一倍多。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面落实全民创业、促进就业各项政策,五年新增就业岗位17147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059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五年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9573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1514人。扎实开展劳动维权工作,加大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力度,劳动关系和谐发展。2007年以来,共受理劳动保障举报投诉案件483宗,涉及7245人;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574宗,涉及960人,金额523万元,结案率达96%以上;为工人追回拖欠工资1167.4万元。企业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6%。做好残疾人就业年审和推荐残疾人就业工作,全面实施了征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相继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农保试点等社会保障工作,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62.6%。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历年滚存结余超2.14亿元,位居全市各县(市、区)首位。新农保参保人数达72312人,我区被列为省首批新农保全覆盖试点县(区)。投入 1100 万元,完成了区福利院和9个镇的敬老院改扩建工作。提高了养老保险、失业金、低保和“五保”标准,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实现了应保尽保。五年累计投入1.26 亿元,解决了5870名下岗失业人员拖欠社保问题;投入低保资金3859 万元,发放五保供养资金578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47403人,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6.1万人,覆盖率达98.85%。全面落实种粮补贴、医疗救助、家电下乡补贴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政策。投入2.03亿元,建设保障房1478套,其中,廉租房156套。认真做好2008年冰雪灾害和2010年“5·6”洪灾等自然灾害的灾民救济和重建家园工作,救灾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预计全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42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89元,比2006年增加5053元,年均增长10%2010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9106元,比2006年增加了6195元。扶贫“双到”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区10个省级贫困村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可达到2562元,户均收入达9213元。

六、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五年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建设,不断加大社会建设的投入力度,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科教事业快速发展。五年来,投入2.5亿元,积极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和教育创强工作,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了中小学校布局,全面完成了校舍危房改造工程,实施了“校安工程”和农村学校“新装备”工程,高标准兴建了九龄小学、曲江中学体艺馆、图书馆和职校实训大楼等。2008年设立的“边远乡村教师鼓励奖”和“教育教学绩效奖”,自今年起每年发放奖金总额超过170万元。在全市率先提前实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今年9月,马坝镇荣获“广东省教育强镇”称号。基础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普通高考连创佳绩。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今年,顺利通过了“全国科普示范区”评估验收。

文化体育事业扎实推进。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高标准建成了区文化中心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顺利通过了“全国文化先进县”复评验收。广播电视事业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区100%的行政村实现了广播电视和宽带互联网“村村通”。全民健身运动深入推进,我区体育健儿在市第十三届运动会上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一和团体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2008年我区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认真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008年乌石镇被授予“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称号,2010年,曲江供电局被授予“广东省文明单位”称号。

卫生保健水平有效提升。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动工建设了区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建成了樟市中心卫生院、大塘卫生院综合楼,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投入3500万元,新建了区计生综合服务大楼和完善人口计生软硬件设施建设。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综合治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等工作取得新进展,计生“翻身仗”工作扎实推进。2007年和2008年我区被评为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同时,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不断加强,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2007年我区被评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顺利完成了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等工作任务。完成了曲江年鉴和曲江县志的编撰、出版和发行工作。粮食、物价、残联、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档案、住房公积金管理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五五”普法扎实开展,法律援助覆盖面不断扩大,公证律师和人民调解工作有效推进。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措施,突出抓好综合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省安全生产综合试点工作卓有成效。2008年,我区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了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建成了“平安曲江”视频监控系统。认真开展“百镇千村平安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治安状况稳定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建立了区、镇、村综治信访维稳三级平台,扎实开展领导大接访、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等活动,有效化解了社会不和谐因素,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群众越级上访和非正常上访。

七、政府运作高效规范

五年来,我们以依法行政为准则,以廉洁高效为核心,以制度保障为手段,全面规范政府行为,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积极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认真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五年累计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193 件、政协委员提案212件,办复率100%。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的联系,认真听取和采纳社会各界及基层群众的建议、意见。制定了《韶关市曲江区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等一系列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行政行为。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规范行政复议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减少审批事项,行政审批行为更加规范。

机关效能明显提升。切实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建设、勤政廉政教育和执行能力建设,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事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厂务公开,政府工作透明度不断提高,2008年、2011年我区两度被市授予政务公开工作示范点。全面完成了电子政务系统和行政审批电子监控系统建设,共有26个职能部门进驻区行政服务中心。加大行政首长问责力度,确保了政令畅通。不断完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深入开展机关效能监察、绩效考评以及机关作风暗访活动,机关服务质量和效能有了新提升。加强网络问政工作,五年来,解决了群众通过民生热线和互联网投诉的问题1078件。

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开展“抓作风、塑形象”廉政教育系列活动,切实抓好《廉政准则》的学习贯彻,政府工作人员的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的力度,严格实行了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土地出让、工程招投标、产权交易等一系列监管制度。完善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强了财政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在部分重点部门推行了廉政风险排查防控机制,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扎实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和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深入治理商业贿赂,严查腐败案件。大力整治单位私设“小金库”,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在困难中保持了较快发展,在磨砺中经受了严峻考验,在奋进中坚定了信心决心,在实干中取得了新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全区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得益于各级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委员,并通过你们向全区人民,向驻区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驻区企业和单位,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在曲江投资置业的企业家,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曲江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五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

——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为谋划工作的指导思想,立足自身优势,科学确立发展思路,将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旋律,着力打造曲江经济开发区这一新型工业发展的载体,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做大总量,蓄积能量,实现了区属经济提质增效,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必须始终牢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施政理念。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了全区下岗工人拖欠社保缴费、城乡居民生活保障、困难群众生活及读书难、看病难、行路难、住房难、吃水难等一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实践证明,只有把民生贯穿发展全过程,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才能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

——必须始终强化趋利避害、善于谋事的工作能力。五年来,我们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努力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前瞻性和主动性,全力化解金融危机冲击、宏观调控变化和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致力培植财源,强化征管,壮大了区级财力;致力向上争取资金项目,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了资金压力;致力收储土地,盘活存量土地,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力度,多渠道争取用地指标,为承接产业转移、推进项目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实践证明,越是在形势复杂和发展困难的时候,越要增强察大势、善谋事的本领,在形势变化中捕捉机遇,在政策调整中争抢先机,才能赢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

——必须始终弘扬求真务实、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五年来,我们坚持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发扬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作风。我们勇于逆势而进、破浪前行,挑战面前不回避,困难面前不低头,不达目的不罢休。对区委确定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我们坚决迅速、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始终弘扬雷厉风行、攻坚克难的工作作风,坚持快节奏、高效率,扑下身子抓落实,深入基层解难题,一门心思谋发展,才能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才能不断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诚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发展速度较慢、经济结构不优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很艰巨;二是受征地、拆迁、融资及用地指标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的压力较大;三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仍需大力改善,农民持续增收渠道不宽,镇村经济相对薄弱,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度还很大;四是环境保护、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社会维稳等方面存在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任务比较繁重;五是干部作风和机关效能仍需进一步改进,工作推进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服务效率和依法行政能力有待加强。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绝不辜负全区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们转型发展、奋力赶超,形成韶关重要经济增长极的关键五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加快、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长期保持稳定、省委省政府对山区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等有利时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完善思路,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和标兵意识,在探索中求发展、在危机中寻先机、在转型中调结构、在赶超中促跨越。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建设幸福曲江”,以推进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韶关重要经济增长极和韶关新城区为主要目标,以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以改善民生、共享成果为落脚点,全面加强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努力把曲江建设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韶关新城区。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1856元和11297元。到2016年,全区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区属经济大幅增长,全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例不断上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区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稳步提高,韶关新城区框架基本形成;民主法制不断完善,社会事业长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增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社会更加幸福和谐。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新一届政府将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打造韶关重要经济增长极

今后五年,我们将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立足曲江实际,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提升经济整体竞争力。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实施百亿优势产业计划,加快韶钢技改、韶电“上大压小”、台湾水泥、大宝山铜硫开发项目建设进度,大力改造提升钢铁、电力、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积极发展金属制品、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产业,加快培育LED等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聚集发展。力争五年内打造500亿产业集群1个以上,50亿产业集群3个以上,上市企业2家以上。大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提升、骨干企业翻番、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全面落实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努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实施“质量兴区”战略,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专、精、特、新”产品和技改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技改创新助推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原则,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大南华文化科技旅游园、韶关锦绣南华城森林温泉世界、罗坑云天水寨温泉度假区等项目建设,培育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打造特色旅游景区。以南华禅寺、马坝人遗址以及驻区省属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商贸、旅游、物流、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努力提高服务业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局面。认真研究和主动适应国家房产新政,着力优化住房消费和房地产发展环境,加大对优质房地产企业的支持力度,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深入实施分区发展战略,引导各镇严格按照功能定位推进发展,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新格局。加快推进小坑、枫湾、罗坑、樟市等生态文明镇建设,扶持发展绿色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加快推进乌石、白土、沙溪等新型工业镇建设,依托曲江经济开发区、化工生产基地等载体,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加快推进马坝、大塘等生态宜居镇建设,提升环境发展水平。

强化节能减排管理。全面落实污染减排目标任务,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量。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强减排项目建设运行监管。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和落实节能规划,完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驱动、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和创新。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降低资源消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强度。

二、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夯实科学发展基础

今后五年,我们将大力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不断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后劲。

积极策划储备项目。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工作方式和机制,落实工作责任,着力扩大投资规模,确保今后五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认真研究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有关政策措施,加强与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沟通,准确把握国家、省市投资政策的重点和时机,抓紧策划包装储备一批项目,成熟一个上报一个,争取国家和省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建立健全考核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职能部门推动项目的积极性。

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资。大力推进曲江经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资金投入,多渠道争取用地指标。加强土地征用、报批和征收安置工作,保障项目建设用地。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招商引资工作推进机制,抓好LED、水泥、化工、电子电器、食品饮料、农产品加工、物流、旅游、文化等产业招商,实现产业集群效应。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排忧解难,鼓励企业增资扩产,技术改造。

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切实抓好韶钢技改、大宝山铜硫开发、韶电2×60万千瓦机组、韶关核电、台湾水泥等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项目建设。积极探索融资新模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强化项目相关部门的主动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及时解决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征地拆迁等问题。

三、以推进同城一体化为手段,着力建设宜居新城区

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管理创新,大力推进城区规划建设管理与韶关中心城区对接,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韶关宜居新城区。

推进新城区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区规划,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区规划的有效衔接,大力推进马坝、白土、大塘至市中心的公路新建改建工程,增加与市中心的连接通道。改革现行交通运营方式,优先发展节能型城市公交。加快城区北延西拓和“三旧”改造步伐,突出抓好城北新城、府前西路、府前路商业广场、十六冶、矮石路东片、农机学校和光达钢铁公司片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切实抓好演山水厂扩建工程、韶关客运南站和城西市场等城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

强化城市建设管理。深化环卫园林城管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落实职能部门责任,严厉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行为。加大城区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大力整治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城区“五小”、“六乱”,提高城区美化、净化、绿化、亮化水平,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积极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加强市民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开展“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活动,提升市民的整体素质。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倡导节约型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巩固天然林保护,不断完善森林防火机制,科学抓好封山育林工作。发展现代林业和特色林业,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加强农业生态化建设,全面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三大工程。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产和森林资源,切实加强苍村水库、小坑水库饮用水源和沙溪、罗坑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管理。强化环境监管,大力整治梅花河、马坝河污染及城区周边生态环境。

四、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农业产业升级。扎实推进粤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基地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做大做强优质稻、优质蔬菜、优质水果、优质禽畜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等特色产业,逐步形成“有生产基地、有龙头企业、有特色品牌、有营销组织、有流通市场”的产业发展格局。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联益米业、华农温氏、智成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积极创建国家级粮油高产示范县(区)。力争发展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5家以上,培育名牌农产品4个以上。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认真落实惠农强农政策,激发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规模效益。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园区周边农村青壮年的劳动技能,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工资性收入。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以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土地发证为契机,积极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参与土地和林地林权流转,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引导农村土地市场化、集约化、资本化运作。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加强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有效提高贫困户收入。

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水务改革,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水利建设力度,重点抓好小坑水库、罗坑水库两大灌区改造工程,推进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五小”水利工程等一批水利项目建设,提升农业抗灾减灾能力。继续抓好村道硬底化、农房改造、农网改造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支持农村使用新能源,加快乡镇农资配送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镇村规划建设管理,继续实施乡村“清洁美”工程。积极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提升农村发展水平。

五、以改善民生为依归,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切实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构建和谐就业环境。认真落实就业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完善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各类职业中介机构。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深入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活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

着力改善民生民利。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加快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进程。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和统筹层次,实现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形成高效便捷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廉租住房制度,改善困难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大力实施教育强区战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实施《曲江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水平。做优做强高中教育,进一步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力争2012年实现教育强区目标。巩固“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成果,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大力推进“网络到镇、信息进村、应用入户”工作,提升全区信息化水平。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引进一批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文化“三送下乡”活动,巩固广播电视“村村通”成果,加快数字电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人口计生工作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推进人口计生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确保2013 年成功创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加快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认真落实民族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积极作用。重视做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协调推进史志、档案、粮食、物价、侨务、对台、统计等工作。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区、镇、村综治信访维稳三级平台作用,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制度化,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加大对恶意缠访、闹访行为的处置力度,规范信访行为,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积极开展“六五”普法,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督促落实综治单位责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切实保障公共安全,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构建安全生产依法科学监管的长效机制。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坚决遏制安全生产事故。扎实开展省市共建韶关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工作,全面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增强科学发展的活力

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激活发展潜力。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责、权、利相适应的行政管理运行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率。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强化行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工作。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提高政府公信力。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完善电子政务建设,实现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积极推进富区强镇事权改革和农村综合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镇级政府的管理权限。

加快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认真做好财政体制转变前的各项工作,完善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绩效和监督管理制度,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控制追加支出。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创新财税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税种的监控,规范税费征管,做到公平税负。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有效增加非税收入。规范政府融资平台管理,防范投资风险。加快发展金融产业,支持各金融、保险机构深化改革和创新服务,扶持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积极引导人口有序流动,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推动城市化进程。已落户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切实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注重从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现实问题。完善社区管理体制,积极推行治安管理与城市管理、市场管理、行业管理等有机结合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新模式。落实出租屋登记报备制度,实现对实有人口的有效掌控。

七、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着力抓好政府自身建设

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紧扣经济发展,突出民生福祉,努力建设为民、务实、高效、清廉政府。

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重视网络问政工作,注重收集社情民意,真正建立起政府与群众相互信任关系。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从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抓起,从群众期盼的事情做起,着力解决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真正让群众感到发展有奔头、生活有甜头,凝万众之心,举全民之力,共建幸福曲江。

加快建设法治型政府。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积极支持区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进一步提高满意率和落实率。始终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和职责行使权利。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政府工作。建立健全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加快建设高效型政府。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坚持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与时俱进,适时改进与改革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制度机制。继续改进会风、文风,尽可能减少各类应酬和庆典活动,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发展、抓落实上,放在为基层和群众搞好服务和解决实际问题上。健全工作督查机制,保证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全面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各项任务责任到位,切实提高执行力。完善政风行风评议制度。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实行“一站式”服务。大力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不断提高机关效能。

加快建设廉洁型政府。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建设节约型机关,降低行政成本。要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督,对政府投资的重大工程项目和民生项目进行全程监督,努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预防腐败体系。全面落实廉政建设“一岗双责”,严格执行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坚决查处腐败案件。深入开展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推行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土地出让、工程招标、产权交易和城乡规划管理等行为,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

各位代表,团结凝聚力量,奋斗铸就辉煌。我们相信,只要充满应对挑战的信心,坚定科学发展的决心,坚持一抓到底的恒心,任何困难都改变不了曲江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任何挑战都阻挡不了曲江跨越发展的坚定步伐!让我们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力量,坚定信心,克难求进,为把曲江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宜居、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韶关新城区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曲江 政府工作报告 市曲江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