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阿达文秘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自查报告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发言稿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新人教版(2023年)选择性必修下册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模拟卷03(完整)

时间:2022-11-06 14:15:1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2023年)选择性必修下册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模拟卷03(完整),供大家参考。

新人教版(2023年)选择性必修下册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模拟卷03(完整)

 

 新人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下册

 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真题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分数: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1920 年 1 月,化装成商人的陈独秀从北京前往上海,他的行李中有一本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他打算寻找一个合适人选将其翻译成中文。陈独秀的密友有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也正找人翻译,就让当时《民国日报》的主笔邵力子推荐人选,邵力子脱口而出:“能担任此任者,非陈望道莫属!” ②陈望道是何许人也?1891 年,陈望道出生于浙江义乌一个农民家庭,由于父亲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陈望道兄弟都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陈望道先后就读于义乌绣湖书院、金华中学、浙江之江大学,后到日本留学。

 ③陈望道留学日本期间,正值社会主义思潮在日本兴起,他阅读了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河上肇的《贫乏物语》等宣传社会主义的读物,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较多的了解。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陈望道回到祖国,并接受著名教育家经亨颐的邀请,前往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员。在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下,陈望道等人在浙江一师进行新思潮宣传,给整个浙江带来极大冲击。反动当局责令一师对陈望道革职查办,这受到全校师生的坚决反对。反动当局随即出动警察包围学校,从而酿成著名的浙江“一师学潮”。这一学潮得到全国的声援,最终迫使反动当局收回成命。“一师学潮”让陈望道认识到,倡导改良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对旧制度进行根本的改革。因此,当他接到邀请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就毫不犹豫接受了。

 ④1920 年早春,陈望道带着两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回到浙江义乌分水塘老宅,开始了翻译工作。老宅已经年久失修,再加上浙江早春天气寒冷,条件十分艰苦。陈望道不以为意,专心投入到翻译工作中,一日三餐也都是老母亲帮着打理并送到房间来。看着儿子因连续工作而身体消瘦,陈母包了些粽子,让他蘸红糖吃以补身体。陈母在屋外问红糖甜不甜时,陈望道连连回答“够甜了,够甜了”。等陈母进来收拾碗筷时,发现儿子满嘴墨汁。原来,陈望道全神贯注工作,竟然蘸了墨汁吃粽子,还感觉不到异味,实在是太过投入了。

 ⑤1920 年 4 月底,陈望道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工作,于 5 月中旬赶往上海交稿。经过陈独秀、李汉俊校阅,8 月中旬,中译本《共产党宣言》1000 册公开出版,被迅速抢购一空。到 1926 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已印行 17 版。鲁迅当时评价说:“把这本书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 (摘编自曾庆江《陈望道:千秋巨笔,首译“宣言”》)

 材料二:

 ①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上表现出明显的白话文倾向,这与他的政治和文化主张有着密切关系。20 世纪一二十年代,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而 1920 年前后又恰是白话文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曾在新文化运动阵地《新青年》任编辑的陈望道是这场运动的坚定支持者、践行者和捍卫者,所以他的《共产党宣言》译本白话文风格是意料之中的。与文言相比,陈译本句子变长,四字格变少,“之乎者也”的文言功能词几乎绝迹。译文还大量使用文白过渡时期特有的助词“底”,且呈现出“底”“的”混用的现象,譬如“各国底语言”“社会底历史”“用自己党底宣言发表自己的意见”等。另外,译文偏向口语化,譬如“草了下列的宣言”“他的特色就是把阶级对抗弄简单了”。对于修辞学家陈望道而言,这未免不是一种用所谓“引车卖浆者言”的大众语来创立新的书面语风格的努力。在当时的中国,许多西洋词语都是直接采用日语译名,陈望道虽然以日译本为主要底本,但他在术语上并非全数照搬日译本现有的译法,而是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有选择性地修改。譬如日译本中的“绅士”和“绅士阀”,陈望道译作“有产者”“有产阶级”;日译本的“平民”,陈译本中作“无产者”。而在修辞方面,与日译本相比,陈译本在用词上更注重韵律节奏以及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譬如“革命要素”变换为“革命种子”,“农业的革命”变成了“土地革命”,两种阶级对立状态的“相敌视”转换为“对垒”,将资产阶级的发展从“没落”变换为“倾覆”。简言之,中译本在措辞上更为激烈,有着明显的“尖锐化”倾向,这可以理解为陈望道基于自己的信仰,为强调《共产党宣言》的立场、提高革命号召力、鼓动人们的斗志而采取的一种翻译策略。

 (摘编自林风、冯倾城《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首译本》)

 材料三:

 ①从文本研究方面看,中国人对《共产党宣言》的解读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翻译性解读、注释性解读和考据性解读。所谓翻译性解读,是指为了更好地翻译《共产党宣言》文本所进行的各种理解,如对人名、地名、术语的理解。其中,包括对已有中文术语的选择运用和新术语的创造。我国学者的翻译性解读从翻译《共产党宣言》片段文字时就开始了。由于《共产党宣言》原文是德文,对不懂德文的人来说,要理解它的思想,首先就有一个翻译的问题。恩格斯说过,翻译马克思的著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是真正老老实实的科学工作”。中国人要准确翻译《共产党宣言》,就更加困难,要做好这件事情,不仅要懂得外文,还需要了解当时欧洲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经历和语言风格等。早期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性解读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译词的随机性。如对马克思、恩格斯中文名字的翻译就有十多种。1899 年在上海《万国公报》发表的《大同学》一文中,他们的名字被译为“马克思”“恩格斯”;后来又有人译作“马克司”“嫣及尔”等;直到 1938 年,成仿吾、徐冰译的《共产党宣言》才把他们的名字译为“马克思”“恩格斯”,此后固定下来。又如“资产阶级”一词,1899 年译为“纠股办事之人”;1920 年陈望道译为“有产阶级”;到 1938年成仿吾、徐冰译本才确定为“资产阶级”,并沿用至今。

 (摘编自杨金海《<共产党宣言>在我国的文本解读史及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望道接受翻译《共产党宣言》邀请的重要原因是其思想认识发生了转变。

 B.陈望道采用白话文翻译《共产党宣言》是其顺应时代发展选用的翻译策略。

 C.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是以日译本为主要底本同时参照英译本完成的。

 D.陈望道首次将《共产党宣言》的全文翻译为中文的行为不属于翻译性解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以陈望道日本留学的经历,说明他具有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基础。

 B.材料一用陈望道蘸着墨水吃粽子的故事来表现人物精神,文章选材具有典型性。

 C.材料二的主旨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在语言的选用上具有白话文倾向。

 D.材料三中对《共产党宣言》翻译难度的说明也可佐证陈望道翻译此书时的艰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发行具有社会基础,顺应当时社会需求。

 B.翻译《共产党宣言》,译者要忠于原著,不能自创新术语,以防违背原著精神。

 C.阅读《共产党宣言》在我国的文本解读史,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研究。

 D.随着时代发展,翻译《共产党宣言》用词随机性越来越小,科学性越来越强。

 4.材料二与材料三中两处画横线句子都提及陈望道对“有产阶级”一词的翻译,请分别分析其在材料中的作用。

 5.假如你是《共产党宣言》陈列馆的解说员,如何向参观者介绍馆藏的中文首译本《共产党宣言》?请根据材料相关内容,列出解说词的提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①⑴北平的天又高起来!八一三①!上海的炮声把久压在北平人的头上的黑云给掀开了!

 ②祁瑞宣的眉头解开,胖脸上拥起一浪一浪的笑纹,不知不觉的低声哼着岳武穆的《满江红》。

 ③瑞全扯着小顺儿,在院中跳了一个圈,而后把小妞子举起来,扔出去,再接住。弄得小妞子惊颤的尖声笑着,而吓坏了小顺儿的妈。

 ④“老三!你要是把她的嫩胳臂嫩腿摔坏了,可怎么办!”小顺儿的妈高声的抗议。

 ⑤祁老人②只晓得上海是个地名,对上海抗战一点也不感兴趣,只慨叹着说:“劫数!劫数!这又得死多少人呀!” ⑥天佑在感情上很高兴中国敢与日本决一死战,而在理智上却担忧自己的生意:“这一下子更完了,货都由上海来啊!” ⑦“爸爸,你老想着那点货,就不为国家想想!”瑞全笑着责备他老人家。

 ⑧“我并没说打日本不好哇!”天佑抱歉的声辩。小顺儿的妈莫名其妙,也不便打听,看到大家都快活,她便加倍用力的工作,并且建议吃一顿茴香馅的饺子。歪打正着,瑞全以为大嫂是要以吃饺子纪念这个日子,而大加夸赞。“大嫂我帮着你包!” ⑨“你呀?歇着吧!打惯了球的手,会包饺子?别往脸上贴金啦!” ⑩天佑太太听到大家吵嚷,也出了声:“怎么啦?” ⑪瑞全跑到南屋,先把窗子都打开,而后告诉妈妈:“妈!上海也开了仗!” ⑫“好!蒋委员长作大元帅吧?” ⑬“是呀!妈,你看咱们能打胜不能?”瑞全喜欢得忘了妈妈不懂得军事。

 ⑭“那谁知道呀!反正先打死几万小日本再说!” …… ⑮⑵中国的飞机出动!北平人的心都跳起多高!小瞿的耳边老像有飞机响似的,抬着头往天上找。他看见一只敌机,但是他硬说是中国的,红着倭瓜脸和孙七辩论:“要讲剃头刮脸,我没的可说;你拜过师,学过徒!说到眼神,就该你闭上嘴了;尊家的一对眼有点近视呀!我看得清楚极了!飞机的翅膀上画着青天白日,一点错没有!咱们的飞机既能炸上海,就能炸北平!”孙七心中本来也喜欢咱们的飞机能来到北平,可是经小瞿一说,他就不能不借题抬几句杠。及至小崔攻击到他的近视眼,他认了输,夹着小白布包,笑嘻嘻的到铺户去做活。到了铺户中,他把小崔的话扩大了一些,告诉给小商人们。他一手按着人家的脸,一手用刀在脸上和下巴底下刮剃,低声而恳切的说:“我刚才看见七架咱们的轰炸机。好大个儿!翅儿上画着青天白日,清楚极了!”人家在他的剃刀威胁之下。谁也不敢分辩。

 ⑯小崔哼唧着小曲,把车拉出去。到车口,他依然广播着他看见了中国飞机。在路上,看到日本兵,他扬着点脸飞跑;跑出相当的远。他高声的宣布:“全杀死你们王八日的!”而后,把咱们的飞机飞过天空的事,告诉给坐车的人。

 ⑰李四爷许久也没应下活来--城外时时有炮声,有几天连巡警都罢了岗,谁还敢搬家呢。今天,他应下一档儿活来,不是搬家,而是出殡。他的本行是“窝脖儿”。到了晚年,他也应丧事:他既会稳当的捆扎与挪移箱匣桌椅,当然也能没有失闪的调动棺材。在护国寺街口上,棺材上了杠。一把纸钱像大白蝴蝶似的飞到空中,李四爷的尖锐清脆的声音喊出:“本家儿赏钱八十吊啊!”抬杠的人们一齐喊了声“啊!”李四爷,穿着孝袍,精神百倍的,手里打着响尺,好像把满怀的顾虑与牢骚都忘了。

 ⑱李四大妈在小羊圈口上,站得紧靠马路边,为是看看丈夫领殡--责任很重的事--的威风。擦了好几把眼,看见了李四爷。她含笑的说了声:“看这个老东西!” ⑲棚匠刘师傅也有了事做。警察们通知有天棚的人家,赶快把棚席拆掉。警察们没有告诉大家拆棚的理由,可是火家都猜到这是日本鬼子怕中央的飞机来轰炸:席棚是容易起火的。刘师傅忙着出去拆棚。高高的站在房上,他希望能看到咱们的飞机。

 ⑳小文夫妇今天居然到院中来调嗓子,好像已经不必再含羞带愧的作了。

 ㉑ 连四号的马老寡妇也到门口来看看。她最胆小,自从卢沟桥响了炮,她就没迈过街门的门坎。她也不许她的外孙--十九岁的程长顺--去做生意,惟恐他有什么失闪。她的头发已完全白了,而浑身上下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的,手指上还戴着四十年前的式样的,又重又大的,银戒指。她的相貌比李四妈还更和善;心理也非常的慈祥,和李四妈差不多。可是,她在行动上,并不像李四妈那样积极,活跃。因为自从三十五岁她就守寡,不能不沉稳谨慎一些。

 ㉒今天,长顺告诉外婆:“不要紧了,我可以出去做买卖啦!上海也打上了,咱们的飞机,一千架,出去炸日本鬼子!咱们准得打胜!上海一打胜,咱们北平就平安了!” ㉓外婆不大信长顺的话,所以大着胆子亲自到门外调查一下;倒仿佛由门外就能看到上海似的。老太太的白发,在阳光下,发着一圈儿银光。大槐树的绿色照在她的脸上,给皮肤上的黄亮光儿减去一些。有皱纹的地方都画上一些暗淡的细道儿。胡同里没有行人,没有动静,她独自立了一会儿,慢慢的走回屋中去。

 ㉔“怎样?外婆!”长顺急切的问。

 ㉕“倒没有什么,也许真是平安了!” ㉖“上海一开仗,咱们准打胜!外婆你信我的话。准保没错儿!”长顺开始收拾工具,准备下午出去做生意。

 (有删改)

 【注释】①八一三,是指“八一三”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初期继七七事变以后,1937年 8 月 13 日上海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壮烈战斗。②祁老人,近 80 岁,《四世同堂》的代表人物。儿子祁天佑,布店掌柜。长孙祁瑞宣,二孙祁瑞丰。三孙祁瑞全。曾孙小顺儿,祁珊宜之子;曾孙女小妞子,祁瑞宣之女。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了上海“八一三”抗战的消息传来时祁家人的反应,既写出了大家的高兴心情,也写出了祁天佑对生意的担心,场景真实。

 B.小说中的瑞全怀着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他将上海开仗的消息跟母亲分享,还郑重批评了父亲只想着生意不想着国家的自私思想。

 C.小说中写李四爷找到出殡的活儿,棚匠刘师傅找到拆棚的活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平沦陷后普通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困顿之中。

 D.小说中马老寡妇和李四妈不同,她胆小,沉稳,谨慎。自从卢沟桥响了炮,她就没迈过街门的门坎,她也不许她的外孙长顺去做生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眉头解开,胖脸上拥起一浪一浪的笑纹……哼着岳武穆的《满江红》”。主要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再...

推荐访问:选择性 下册 高二 新人教版(2023年)选择性必修下册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模拟卷03 2020~2021年度下学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