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阿达文秘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自查报告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发言稿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科技规划】汕头市金平区“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时间:2023-06-21 15:09:01 来源:网友投稿

汕头市金平区“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金平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间节点,是加快建设幸福金平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工作部署,把创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规划】汕头市金平区“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科技规划】汕头市金平区“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金平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间节点,是加快建设幸福金平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工作部署,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加速推进,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幅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力争逐步向“工业4.0”智能制造转型。根据《金平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总体指导思想,制订本规划。

一、金平区“十三五”科技发展基础与环境

“十二五”期间,金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工作,紧紧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发展政策,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特色产业聚集发展,在科技创新的基地建设、品牌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科技发展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创新型城区”建设得到切实推进。金平区连续10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区”、“国家火炬计划金平轻工机械装备产业基地”、“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广东省火炬计划金平包装印刷特色产业基地”、“广东省轻工机械产业技术路线图实施示范区”、“广东省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培育示范区”、“广东省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区”、“广东省知识产权试点区”等称号。在201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金平区政府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优秀组织奖”的荣誉称号,成为全省三个获此殊荣的单位之一。

(一) 金平区“十二五”科技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1、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持续优化,科技投入不断加大

“十二五”期间,金平区社会科技进步意识明显提高,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在已有的《金平区科技三项费用管理办法》、《金平区产学研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金平区专利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等管理规定的基础上,金平区委、区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金平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扶持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科技创新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推动了全区科技投入的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区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分别达到2405万元、2510万元、2580万元、2880万元和2980万元,每年科技三项经费占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均超过2.0%,且呈良好上升趋势,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实际支出的增幅。此外,金平区还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2011-2015年,全区承担上级科技项目立项280项,共获得支持资金13533万元,其中国家级820万元,省级9611万元。

2、自主创新能力迅速增强,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加快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与发展,金平区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在汕头市乃至粤东地区均处于领先地位。至“十二五”末期,金平区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9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省级民科企业126家、市级民科企业206家、省级自主创新百强企业2家、省级百强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示范企业7家;拥有企业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个、省级工程中心24个,市级工程中心38个;累计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919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408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43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奖38项、市级科技奖79项;有100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有超过1300项科技成果实现转化。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十二五”期间,金平区建立了“光华科技电子化学品院士工作站”、“西陇化工化学试剂院士工作站”、“西陇化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太安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6家市级工程中心。重新构建了“金平科技信息平台”、“产学研创新平台”、“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为金平区科技企业提供科技信息、政策法规和人才服务。建立了“安全食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平台”、“数控一代创新技术信息服务平台”、“塑胶企业科技综合服务平台”、“食品制造业公共信息平台”等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服务平台,有效地推进了的行业自主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科技服务载体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为金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3、科技园区发展业绩斐然,高新产业集群效应明显

“十二五”期间,金平区以金平民营科技园为平台,以行业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以现有一批专而精、有特色、有活力的中小企业为基础,加强企业的联结联动,着力推进科技园区特色产业发展,现已成为粤东地区建设规模最大、入园企业最多、创新功能最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产业特色最为明显的民营科技园区,形成了轻工机械、精细化工、印刷包装、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等支柱产业,拥有华鹰软包装、汕樟轻工、西陇化工、光华科技、华兴冶金、美联新材料、东风印刷、壮丽彩印、黑牛食品、太安堂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成为汕头市工业的重要基地,是汕头市乃至粤东地区最具实力的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和成长基地、创新人才积聚与培育基地以及科技信息和技术成果集散基地,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发展龙头与示范作用。

金平区根据优势产业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促进企业全面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鼓励企业以建设在国内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专业产品区为目标,以先进制造业基地为载体,以创新中心为依托,以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支撑,以创建地区品牌为途径,优化产业组织和延伸产业链条,建设行业性的技术高地,着力推动金平产业集群的改造和升级发展,实施企业协同创新,做强做大企业。金平区组建的“轻工机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2年被广东省科技厅列入“第一批广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计划”,2013年被科技部列为“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重点培育联盟”,成为广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产业联盟。其下设两个子联盟,分别是“汕头轻工装备企业联盟(简称‘IMA’)”和“汕头印刷包装装备联盟(简称‘PPE’)”。创新集群成为推动全区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金融融资能力。目前我区的黑牛食品、太安堂、金刚玻璃、西陇化工、东风印刷、光华科技、天际电器、金发拉比等8家上市企业和即将上市的邦宝益智都是科技型企业。

4、政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科技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十二五”期间,金平区在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同时,不断加强与国内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不断强化科技工作力度。

一是着力推动政府层面和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区政府先后与江南大学、广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签订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着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为主要技术依托,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结合新机制;二是鼓励支持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寻求合作伙伴。采取了“政府扶持、院校共建、企业参与”的方式,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探索“政、产、学、研”深度结合的运作模式,有效聚集科技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金平区先后聘请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4位院士和一批专家学者担任区政府科技顾问,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出谋献策,并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引进了48名省部科技特派员进驻金平区科技企业。目前,金平区与中山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武汉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江南大学、汕头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30所高校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13家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15项,获得产学研专项资金5014万元。2010年金平区被认定为“广东省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区”。

5、知识产权战略成效卓著,科学普及事业健康发展

“十二五”期间,金平区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通过建设“广东省知识产权试点区”,努力打造知识产权强区,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推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为推动我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区委、区政府先后制订出台《金平区优秀专利申请项目补助暂行办法》和《金平区专利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每年拿出30万元对专利发明人实施资助,2014年建立了“汕头市金平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加大了知识产权服务力度。同时,推动行业协会建立了“轻工装备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和“食品商会知识产权联盟”,有力地推动了区属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深入开展;并率先在我区建立全市首批“维权援助工作联络站”2个,为企业开展维权援助创造条件。全区累计申请专利15481件,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位居全市第一;共获得中国专利金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3项、省专利金奖3项、省专利优秀奖15项、市专利金奖19项、市专利优秀奖28项;拥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家、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5家、市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29家;有3个街道被省、市认定为知识产权试点区域,5家学校被列为省、市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

科普事业方面,金平区委、区政府以提高辖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出发点,着力建设“国家科普示范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采取部门、企业、学校、社区、家庭联动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全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构建起由单一到多元、由局部到整体的社会化科普工作新格局。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示范区”称号,在汕头市乃至粤东地区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科普工作的健康发展为全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

6、人才生态环境良好,高端人才队伍明显壮大

金平积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高层次人才“柔性合作机制”,着力构建多层次的的人才引进创新模式,协助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科研工作站,并从高校引进省部科技特派员。“光华科技”与中国电子科技大学等组建的“印制电路特种电子化学品创新团队”入选“珠江人才计划”引进的第四批创新创业团队。“华兴冶金”与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组建的“高效传热与节能减排集成技术团队”入选“扬帆计划”引进的创新创业团队。“西陇化工”首席运营官李湛江教授入选“珠江人才计划”引进第四批领军人才和“扬帆计划”引进紧缺拔尖人才。

金平区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引进、培养科技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地完善适合我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发展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到2014年,全区科技人员数量达37970人,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64人;拥有市优秀拔尖人才13名,区优秀拔尖人才15名,向市专家库推荐专家13名和专家资格复审3名,电子政务专家6名。科技企业“金刚玻璃”的庄大建和郑鸿生被国务院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成为汕头市民营企业中首批获得此殊荣的专家和“技能型人才”;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宋振硕士、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肖定军博士和广东壮丽彩印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段华伟博士等3人申报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荐申报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人。

此外,我区还着力推动建立“定单式”技术人才的培养新模式。先后与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和汕头市高级技工学校建立了2个金平民营科技园人才培训基地,借助院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将人才服务的端口前移,从技术工人的技能培训开始,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工作的模式,受到企业广泛好评。

(二)“十二五”期间金平区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十二五”期间发展,金平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但是就整体而言,金平区的科技发展仍旧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

1、产业技术创新发展不平衡

金平区产业技术创新发展不平衡,非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力度偏弱。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建设,金平区形成了轻工装备制造、包装印刷、食品医药、精细化工等较大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涌现出达诚机械、新青罐机、东风印刷、金刚玻璃、南粤电气、太安堂等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但其它门类的行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不高,难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比例偏低。

2、科技人才总量有效供给不足

高素质人才缺乏,尤其是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科技人才和既懂经济和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紧缺问题更为突出,真正的科技型企业家仍较少。目前,金平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较多,开发型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尤其是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较低。加之金平区地处粤东一隅,城市配套不完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度也相对较低,在区域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

3、区域科技创新合力有待提高

金平区科技资源相对丰富,拥有大量科技人才、科研成果及科研仪器设备,但科技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程度不高,协同合作意识薄弱,科技人才及资源综合利用率有待提升。一方面企业科技人员基于自我保护排斥科技资源共享,导致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形成科技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接合程度不高,成熟技术的成果转化、优势互补、发展互动机制尚未形成,限制了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加强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明显滞后于应用,企业对信息化应用的意识和热情有待提升,园区企业信息化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十二五”期间金平区科技发展所面临的形势

1、国内外科技发展形势

201211月,美国GE公司发布了《工业互联网:突破智慧与机器的界限》白皮书。20134月,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了“工业4.0”的国家发展战略。2015年上半年,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规划,包含智能制造工程、制造业创新建设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五个重大工程的建设内容,其中智能制造是最核心的工程。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几个经济体不约而同地提出各自的发展战略,并且都把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发达国家的再工业思潮与作为新经济代表的中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在同时期推出,预示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这将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大调整。当前形势下,我国正处于由外源型向内源型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但转变过程缓慢,成效不够理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引领支撑发展的战略部署,只有紧紧依靠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才可能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

2、金平区科技发展面临形势

1)新使命: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十三五”是金平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必须为城区产业结构调整重大转折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供强有力支撑。一方面传统工业迫切需要进一步通过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突破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核心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另一方面服务业也面临着质量提升、结构优化的严峻挑战,需要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增强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新要求:深入推进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深入推进,以及汕头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金平区作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迫切要求金平区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束缚,破除障碍,力争在重点领域、典型区域、关键环节上的创新体制和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在全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上取得较大进展,为建设创新型金平打下坚实基础。

3)新挑战:区域创新发展竞争加剧

作为粤东中心城市,随着城市发展的逐步转型升级,汕头市各城区功能与发展模式必然出现趋同化,特别是发展服务业转移成为各城区继制造业转移之后的必然选择,这势必导致城区发展的竞争加剧,迫切需要加强科技创新,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形成新的创新引领优势和亮点,打造新的城区自主创新品牌。

4)新机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工业4.0”和“互联网+”的科技发展思路催生了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将推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带来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产业链逐步走向专业化和分散化,而产业发展的路径呈现集聚化、虚拟化的特点,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产业边界的逐步模糊,一些新的产业类型、高增值的产业环节层出不穷。金平区应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培育发展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金平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力争逐步向“工业4.0”智能制造转型,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金平区重要的目标任务。要实现“十三五”新阶段的战略发展目标,只有依靠科技创新与科技发展,才能解决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才能保持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和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才能推进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区工作全面展开,快速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才能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完善社会公共事业,提高和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实现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金平区“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和“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制造强国建设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及市委、市政府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建设创新型金平的目标,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与服务作用,营造宽松、良好的创新氛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融合,加快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协同创新、转化应用和环境建设,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建设美丽幸福汕头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目标

金平“十三五”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基本形成,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取得成效,科技创新活力大大增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型经济形态基本建成,建成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和产业载体,突破一批有竞争力的核心关键技术,聚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拥有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型骨干企业,农村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全面转变,全区主要创新指标保持在粤东西北各区县前列。

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2.2%,互联网普及率超过85%。单位GDP能耗完成市下达的指标要求。汕头市金平民营科技园建成粤东地区创新能力最强,产业特色最明显的科技型、环保型、效益型省级民科园。

——科技投入水平目标。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科技发展环境。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科技投入机制基本形成。到2015年,科技投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不低于2.5%,科技三项费用达3000万元以上,获上级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科技经费3500万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超过6亿元。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科技园区体系。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进一步健全。面向重点企业与产业发展的技术研发平台布局基本形成,科技信息、成果推广的平台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增加到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增加到4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增加到60家,88%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建立起不同层次的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加快培育企业重点实验室、公共检测中心。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2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7%。选择一批企业进行科技孵化和培育,力争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8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开发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5%以上。

——企业培育目标。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重点培育一批拥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使其发展成为各产业细分市场龙头企业;加快培育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积极培育一批科技型上市后备企业,推动其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力争“十三五”期间培育上市后备企业12家,新增产值过亿科技型企业10家,过5000万科技型企业15家。

——产学研合作目标。加强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力度,建立更加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极推动“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发展。到“十三五”末期,区政府科技顾问力争突破20位,合作高校突破35家,科研机构达到15家,“省部产学研科技特派员”达到50名。

——知识产权建设目标。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不断提升专利保护整体水平,推动公众知识产权意识显著提高,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加大企业专利技术实施。“十三五”期间,全区专利申请量超过13000件,授权专利超过6000件,企业专利实施率保持在95%以上。

——科技素质与创新环境目标。科技创新意识不断提高,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社会化科普教育活动经常性开展并形成特色,到2015年,人均科普经费达到2/年,全民科技素质普遍提升,全区科普工作达到国家先进水平;体制、机制创新取得较大进展,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金平区“十三五”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发展活力

1、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进一步理顺政府、企业、市场的关系,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营造鼓励企业创新的市场基础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和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使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

2、推进科技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

贯彻各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部署,优化科技项目管理流程,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审批、执行、评价运行机制。健全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规范项目预算编制,及时拨付项目资金,着力推动企业的技术研发活动。对于已经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的企业,及时核实企业研发投入情况,积极争取上级对企业实行普惠性财政补助,引导企业有计划、持续地增加研发投入。

3、完善科技奖励制度

加大对科技企业获各级科技进步奖、专利奖的表彰、奖励力度,加强获奖项目的跟踪与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科研信用管理。鼓励企业改进和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奖励在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激励自主创新中的导向作用。要鼓励企业探索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参与分配,实行成果收益利润分成、量化配股等,调动企业创新创优的积极性。

4、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做好科技成果鉴定及产业化工作,促进更多科研成果鉴定、评奖及转化,选择一批技术成熟、先进适用,对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有带动作用的优秀项目进行示范和推广。支持民营资本建设新型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发展和规范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定期发布企业技术需求目录、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目录。建立健全科技、标准、专利协同机制,加快推进科研攻关与技术标准研究同步,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标准制定同步,科技成果产业化与技术标准实施同步。加快制定支柱产业重要技术标准,建立完善标准信息查询服务平台、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应对平台。

5、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大力支持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指导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自主品牌战略,每年拨出专款对专利发明人、优秀品牌、著名品牌、名优产品实施补助或奖励,积极打造国家、国际知名品牌。知识产权补贴重点用于发明专利的申请补贴,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给予奖励。有效打击违法侵权行为,营造遵法守法、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

(二)着力推动技术创新,发挥支撑引领作用

1、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突破制约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大力开展重大技术攻关,重点突破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努力培育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在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领域,有意识、有计划地扶持建设一片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进而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平台研发活动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研发—孵化—加速—集群”的内生发展模式。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推动高新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向传统产业延伸渗透,发展以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为特征的新兴业态产业。重点开展科技企业实施工业4.0试点示范,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智能化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工作,全面提升机械装备竞争力。鼓励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改造提升轻工装备、印刷包装、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在电子商务、物联网等领域,实现技术集成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以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创新突破发展瓶颈,使传统机械制造尽快转型升级为自动化制造,再逐步提升至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

3、完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坚持科技兴农,积极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和新型科技服务体系,以粮食安全、种业发展、农产品供给、农林生态保护等为重点,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高端种业、生态有机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产品质量溯源等农业领域的应用推广。发挥现代农业领域各类示范园区和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和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程。

4、推动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

实施科技惠民工程,在医疗卫生、人口健康、环境保护、食品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应用,增加民生科技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实施节能减排创新行动,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商贸、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加快实施水气污染联防联控行动,着力推进全区水质、大气、土壤保护,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升社区管理、社会养老等社会管理领域的科技支撑能力。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大科技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三)强化平台载体建设,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1、打造重大创新载体

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创办为契机,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努力打造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高地。积极引导科技企业依托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借助“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国际一流创新创业团队。要进一步发挥好“汕头轻工装备研究院”、“数控一代创新技术信息服务平台”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争取在承担、突破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方面有新作为,力求尽快发展成为科技创新高端平台、高新项目的孵化基地和区域创新的重要“推手”。

2、加快科技型园区建设

始终将加快民营科技园发展列入区委区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配合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并持续出台加快民营科技园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广“三资融合”发展模式,加快各类科技园区建设,发挥“国家火炬计划汕头金平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优势,建设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实施一校一镇、一院(所)一镇行动,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协助谋划建设中以创新产业城等新园区。

3、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

落实各级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围绕金平产业实际,着力建设完善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研究开发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到2020年,大型骨干企业普遍建有企业研究开发院,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建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加大投入,聚集人才、技术、成果等创新要素,制定创新路线图,提高创新能力。争取实现国家级研发机构零的突破。

4、推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检测认证、文化创意、知识产权、技术交易、科技金融、服务外包、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科技服务业,着力搭建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导科技服务机构向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运行规范化方向发展,建立健全技术经纪服务体系,为中小微企业创新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加大力度完善科研平台的建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企业走协同创新之路。除了进一步完善既有的科技平台外,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科研创新服务。引导扶持企业组建科研工作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为科技创新提供载体和保障。推动四川大学与塑胶行业商会共建“塑胶企业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将平台建设成为四川大学技术转移分中心,服务行内中小企业、建立优势企业产业链。加强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服务在我区科技自主创新工作中的服务支撑作用。

5、构建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

引导孵化器完善投融资功能,鼓励孵化器及其管理人员持股孵化。支持孵化器通过合作或集中购买,为在孵企业提供专业的研发设计、开发试验、检验检测等技术服务。充分利用科技金融相融合的手段,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试点。鼓励民营资本创办孵化器、加速器,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重点支持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综合性孵化器,形成网络化创新服务体系,打造“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完整孵化链条,构建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

6、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推进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加快建立开放共享的运行服务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

(四)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加快聚集创新要素

1、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协调机制

建立部门协同、区街联动的创新协调机制,统筹整合优化全区各类创新资源。加强对街道科技工作指导,鼓励有条件的街道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创建一批创新发展战略联盟和产业集群,以此支撑引领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战略转型。

2、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

扩大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范围,鼓励企业与校(院)、所联合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导行业重点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共同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创新与创业、技术与资本、科研成果与市场有机对接融合,形成以项目为纽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共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结合金平产业发展需要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平台、专业性研究院、企业院士工作站等。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向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深化与大型央企及所属科研机构合作,加快引进国防科工系统创新资源。争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在我区建立分支机构。

3、大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重点加强与美国、俄罗斯、欧盟、以色列、日本、韩国等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合作。鼓励国外大学、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等来金平合作办学或设立研发机构,吸引全球科技人才来金平创新创业。鼓励企业以参股并购、联合研发、专利交叉许可等方式开展国际合作,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争取建设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和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4、积极引进科技人才

借助潮籍博士联合会、侨商智库研究院等平台,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引导企业申报珠江人才计划、扬帆计划等省重点人才计划。扎实推进110”人才政策落实,组织实施好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等引进计划以及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妥善解决高层次人才家属就业、子女上学、档案管理、社会保险、科技交流等问题,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科技人才队伍。继续引导企业申报“珠江计划”、“扬帆计划”等省重点人才计划,用足用好省委、省政府的人才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行业创新平台等科技载体人才集聚和培育功能支撑企业科技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发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粤东高级技工学校和金平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机构作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搞好院校与企业的人才培育战略协作,着力开展与本地高校的人才培养合作,推动联合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加快培养金平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包括熟练技工人才,尤其是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和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提供更多适用的技能型人才。

5、加快推进科技金融结合

围绕创新链部署金融链,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突破科技型企业融资瓶颈。深化与粤科金融集团等金融机构合作,支持在民科园设立科技金融服务机构,辐射服务全区科技型企业发展。支持设立科技支行、科技担保、科技小贷、科技保险等金融机构或组织。支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活动。逐步建立科技金融特派员队伍。探索建立财政科技资金配套支持风险投资投入初创期研发项目制度。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贴息扶持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扩大质押物范围。充分利用科技金融相融合的手段,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试点。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帮助企业引入私募股权基金、风险资本等,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善治理结构,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或境外上市,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到全国股转系统(新三板)挂牌融资,推动企业到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等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四板)挂牌融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进一步推进“广东省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汕头分中心”和“科技金融一条街”建设,鼓励扶持科技型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向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6、加大科技企业培育力度

进一步优化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环境,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大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的培养力度,继续开展“区级民营科技企业”和“区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资质评价认定工作。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计划,培育一批拥有核心关键技术及知识产权,研究开发实力强,注重产学研结合,具有一定的成果转化能力、成长性高的优秀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我区创新群体,促进我区创新驱动发展水平的提升。

四、金平区“十三五”科技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环境,加强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

积极落实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建立起持续、稳定、有效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发挥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决策水平,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整合政府资源,运用市场手段,加快建立符合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资源有效配置的新机制。

健全区科技顾问委员会。聘请科技、经济等专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等重大决策进行论证和咨询,参与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评审。进一步完善区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监督机制。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区级部门的作用,争取实行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和完善本区对口部门的工作联动机制。

(二)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健全科技投入保障体系

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力度,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通过落实折旧、技术开发费加计税前扣除、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低息贷款、资金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建立全社会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采取入股、合作、引资等多种方式,大力吸收民间资金,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信用担保机构和资金落实,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新机制,吸收更多的社会资金。加大对内外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收国内外风险资本及风险投资机构以多种形式来金平区进行风险投资。

(三)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环境

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加强研发条件和产业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新闻传媒和科技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的搞好科技宣传,不断拓宽与丰富宣传内容,既注重搞好综合性宣传,更注意抓好先进典型、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

(四)实施人才战略,建设高素质科技队伍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快科技与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出台和完善一系列配套政策,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优化人才交流、生活、培训、工作的环境,形成内外开放的人才市场。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努力构筑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营造汇集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投资创业环境。着力培育一批素质高、善经营、懂管理、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企业家队伍,引进和培养一批先进制造业发展必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中高级技术工人。利用与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港台合作交流方便的区域特点,建设职业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等,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整合科技资源,打造公共创新服务平台

充分整合我区科技资源,加大科技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力度,提升区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有效组织、优化和整合本区科技资源,提升公共科技服务水平,搭建具有基础性、开放性和公益性的科技服务平台,为高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科技创新创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重点建设: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主要包括科技文献检索、数据共享等服务机构;科技咨询(评估)服务平台,主要包括科技项目咨询、申报受理、评估及科技业务培训等服务机构;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主要包括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创新技术产品开发、研发和实()验协作、检验检测服务等服务机构;科技合作服务平台,主要包括高新技术孵化中心、高新技术会展中心、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和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等科技交流合作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主要为专利事务所或专利代理服务机构。

(六)发展科普事业,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环境

建立健全公益性科普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依法增加科普投入,加强科普组织体系和科普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科普示范体系。鼓励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形成科普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教育和科普宣传,大力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学术交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完善名牌创建工作机制和措施,建立健全名牌创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以提高产品竞争力、创名牌为内容的技术创新活动,在质量管理、技术基础、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 

推荐访问:汕头市 科技 发展规划 【科技规划】汕头市金平区“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