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阿达文秘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自查报告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发言稿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蒲州伞秧歌发展困境(完整)

时间:2022-11-09 13:00:09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蒲州伞秧歌发展困境(完整),供大家参考。

蒲州伞秧歌发展困境(完整)

 

 蒲州伞秧歌的发展困境 蒲州伞秧歌自从 2011 年以“亮宝”的名称列入省级非遗以来,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上升,一方面带动文化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外来文化也在不断地输入。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变化是晋南民间舞的发展进入瓶颈期。由于老艺人数量逐渐减少、本土文化受到冲击以及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忽视等原因,蒲州伞秧歌表演活动出现了难以正常开展、体态特征被简化的不良传承发展趋势。肢体形态匮乏,未能发挥最大的艺术特色,尚有发展空间,但是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几乎空白,这一空白使得年轻一代对于本地优秀传统艺术的文化意蕴缺乏了解,不利于保护与传承。伞秧歌作为晋南一种民间舞蹈表演形式,需要在保持原有传统风格的同时丰富其现代舞蹈艺术内涵,使蒲州伞秧歌在有效继承的基础上顺应时代需求健康发展。

 现如今我国许多地区的传统民间表演活动已经逐渐变迁,一定程度上能够保留最最基本的特征,如节年假日仍有走会、社火活动等形式,伴随现代文化的冲击艰难的发展着,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1 传承后继无人 根据笔者在田野调查中的所见所闻,作为省级非遗的山西代表性民间舞蹈——蒲州伞秧歌,对于它的保护也只是停留在对其外部特征的保护层面,而没有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让潜藏形式背后的内容和精神真正在当代发挥其重要价值。由此可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仍需努力。不但要保护传承人,还要培养传承人,让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既要保护其原始舞蹈形式和内容,又要保护其历史文化和生态,为民间舞的发展积极培育土壤,深入开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充分发挥时代价值。

 传统民间舞蹈集戏曲、杂技、舞蹈等多种艺术为一身,体现着民众的生活,是一种原生态的艺术。传承这种艺术的重要方式就是依靠民间艺人,他们在这个对传统民间艺术重视的时代,散发出强大的光芒,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传统观念的转变,大众群体逐渐转向新型的娱乐方式,传统民间艺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民间艺人也不再受到重视,久而久之,许多民间艺人们带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便消声匿迹了,再无痕迹可循。

 现如今,我国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积极的生产生活方式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这种变革摧毁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得农村发生了翻天福地的变化,逐步走向变革的道路,年轻人们为了养家糊口、维持生计,不得不走出农村,外出打工,空巢老人的增多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蒲州伞秧歌根植于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作为农耕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艺术,生产方式对其传承造成很大的影响。男耕女织,春种秋收,这样的生产方式受到很强的现代化的冲击,而伞秧歌最初是以男子表演为主,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无疑是其传承路上的一个问题,表演队伍由最初的男子和青年女子表演逐渐演变成中年妇女为主力。农村的年轻人到大城市打工甚至定居,原理了祖辈、父辈的生长之地,同时,也就远离了一脉相承的文化根祉。人口稳定是其得以传承至今的重要条件,现如今的状况确实使得这种代代相传的传承方式难以继续。

 传承蒲州伞秧歌,不仅要有舞蹈的传承人,道具也是传承内容的一部分。最初的花伞是由胡曼老师的家族制作的,随着演出增多,道具需求量加大,花伞供不应求,而制作人员有限,达到任务量就有些许困难。再加上制作花伞的成本大多是自费,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逐渐年轻一代就放弃了传承。耗时耗力,经济没有补贴,道具传承人的缺乏也是传承蒲州伞秧歌的一大问题。

 2 艺术加工严重 民间舞蹈源于劳动人民,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独特性。蒲州伞秧歌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并且在种类繁多的山西民间舞中脱颖而出,说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性,跟随时代潮流发展,说明其自身有强大的适应性和变化性,这一特点是民间舞蹈生命力旺盛的保证和表现。

 当今社会背景下,我国民间舞蹈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逐渐偏离了轨道,其民间特色也逐渐减少,留给大众的只是一种形式化的艺术,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民俗活动都逐渐脱离关系,丧失了其本身的特色。目前,我国民间舞蹈的特性正在逐渐流失。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民间舞蹈文化涌入我国,受此影响,一些舞蹈创作者为了所谓的“与时俱进”,适应人民群众的审美变化,纷纷对民间舞蹈进行改编、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缺乏对民间舞蹈特性的正确认识,抛弃了其中的一些民族性元素,过多地融入了一些现代化元素,导致民间舞蹈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丧失了其原本的特性。

 我们在市面上能够学习到的蒲州伞秧歌舞蹈动作中,已经增加了很多花哨的动作,只是学习了其表面的内容,最原始的基本特征已经渐渐隐去,在外表动作进行加工,并没有学习到其内在动律,丧失了舞蹈的本体特性。对于发展而言,顺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增添新动作并无害处甚至能丰富舞蹈自身,但是要保存完整

 并发扬传承下去,保留其原始动态特征尤为重要,它不会因为动作的加工而丧失自身原有的特性。如果原生态民间舞蹈被人为地加工或改变了而丧失其原本的含义的话,其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就会丧失,也就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对舞蹈动作进行加工不仅是为了能够增强现代蒲州伞秧歌传统舞蹈的语言表达力,而且是为了能够让蒲州伞秧歌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现代秧歌舞蹈者的一种内心生活体验和舞蹈意境上的追求。以此,在如何融入优秀元素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成为一大难题。要想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喜爱蒲州伞秧歌,就应该深度挖掘其内在的价值。

 从某种角度来说,民间舞蹈发展于原生态舞蹈和舞台化舞蹈中间。原生态舞蹈给人的感觉是自然美,不参杂任何雕琢,而舞台化舞蹈则是一种艺术美,经过精细加工而来的。两种美缺一不可,没有原生态就无法展示自身的个性,个性没有舞台化就五大达到表演艺术专业精神。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功能。在挖掘这一民间舞蹈时,保持原生态成为其一大难题。对于专业的民间舞蹈艺术的审美而言,既需要有民间艺术的与时俱进,也需要有登上大雅之堂的专业考量,因此在许多优秀的民间舞蹈中,既有土风的淳朴,也有雕琢的精致。这样传统的民间艺术在传承和发展中不仅会经历自身的创新与更替,与其他姊妹发生交融时也会渗透其他的艺术风格,产生一些新的表演形式。进入舞台表演又是另外一种形式了。

 3 民间信仰脱节 蒲州伞秧歌最初是一种传统的民间信俗活动,是民间社火活动分离出来的舞蹈,一般在年节假日农村的走会活动中出现。传统的走会活动与庙会有关,庙会又同道教文化的存在与传承有关,因此,蒲州伞秧歌在民间的社火活动中为了祈福不仅敬奉吕洞宾,还敬奉其他神灵。

 过去,伞秧歌是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社火表演形式,它通过向神祇亮宝来取悦仙灵,祈福祛灾,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为庆丰收、欢度节日的文娱活动。在传统的汉族走会及秧歌展演活动中,仪式过程与当地祭祀活动相似,秧歌队的组织形式、内容、基本动作、服饰也渗入了多种文化。道教文化对民间舞人物角色、故事内容、器物装饰以及意识结构具有影响,许多山西代表性民间舞的吸收了道教文化,与此同时还存在其他信仰文化。

 如今,除了部分地区尚存的传统走会形式外,其他传统歌舞表演中,几乎只是单纯的表演节目,聚堆热闹,传统的信俗活动被替代。在村镇走会、游艺展演、公益庆典和广场活动,民间信仰因素几乎消失殆尽,许多年轻人不知道为什么举行这种仪式或庆典活动,不了解其根源,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时代文化变迁因素

 甚少有人提及并加以研究。

 汉族地区的秧歌表演及走会活动中携带的民间信仰对人们了解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还能够增强文化凝聚力,而这种民间信仰在很大程度上与民间活动脱节,只保留了表面的特征。

 4 市场动力不足 “亮宝”这种民间传承的社火舞蹈表演形式,主要是活跃在节庆假日,是由群众自发性组织排练表演舞蹈。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方式转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改变,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同时,人们对精神追求也逐渐提高,娱乐方式日益多元化,与此同时,文化的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厚,民间文化遭到了新兴文化的巨大冲击。

 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较为古老,毫无优势。农耕文化的娱乐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大众的需求,并且经济收益也较为薄弱,吸引不了大众群体。人们喜欢新型娱乐方式,比如电影、电视、K 歌、酒吧等,很少有人专门去看民间走会活动,群众基数减少,市场动力下降,演出人员自然也随之减少。

 即使人们想投身于弘扬传统文化事业,由于蒲州伞秧歌人们参与活动也仅仅作为一次聚会热闹的契机,并非想深入了解。节日祭祀等活动,在一年之中是不足为多的,加上很多比赛也是一年一次,所以,对于蒲州伞秧歌来讲,演出场次较少,市场萎靡成为蒲州伞秧歌发展的问题之一。

 农耕文化越来越远离人群,而且民间舞蹈自身的内容老化,少了应有的艺术感染力,随着现代文明的刺激,人民对民间舞蹈的质量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说,没有特色与绝活的民间舞蹈,在当今时代无法吸引人的目光。

推荐访问:秧歌 困境 完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