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阿达文秘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自查报告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发言稿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耕地非农化与非粮化问题与对策及耕地质量信息化建设策略探析

时间:2022-11-07 09:30:08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耕地非农化与非粮化问题与对策及耕地质量信息化建设策略探析,供大家参考。

耕地非农化与非粮化问题与对策及耕地质量信息化建设策略探析

 

 耕地非农化与非粮化问题与对策及耕地质量信息化建设策略探析 摘要:耕地质量信息化建设属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耕地质量监测保护的主要方式。随着各类信息技术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并逐渐演变成行业发展的动力点、增长点,为了能提升耕地质量保护工作,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水平,做到与时俱进,谋划新发展。

 关键词:耕地质量;信息化;互联网 耕地与国家、人民生存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耕地质量保护与提高属于国计民生的大事。但是,现阶段耕地质量逐渐演变成了影响粮食、食品安全,以及农产品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进而需要运用增强耕地质量信息化建设的方式,让耕地实现更好的运用和管理,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 耕地质量信息化面临新形势 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共中央办公厅于 2019 年 5 月颁布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指出“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积极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以充分融合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农产品加工业、渔业、畜牧业、智慧农业、种植业。”“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融入到农业生产中。”2018 年 6 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将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的观点明确提出,同时要求“借助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管理效能提升。” 2 耕地质量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2.1

  构建耕地质量信息化标准体系,拓宽数据获取渠道 开展耕地质量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与时俱进,立足于耕地质量,对信息化发展实际进行监测保护,增强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耕地质量信息化标准体系,将业务、项目和系统之间的数据流通问题有效解决,融合与共享信息,促使数据互相联通、信息系统归并、业务板块梳理加快,立足于耕地质量大数据,以坚实的基础助推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取得更好的效果。

 现阶段,输入耕地质量信息化数据的过程中,依然以人工录入为主,此方式耗时耗力,且存在较大的误差,很难准确、实时获取数据,尤其是在耕地质量保护工作要求逐渐提高的形势下,人工录入形式的短板越发显著。对此,可通过现代化技术解决此问题,运用人工智能获取数据,实现自动录入、智能监控等,实现数据的“轻简化”获取。

 2.2

  优化服务生产的能力,增强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现阶段,耕地质量信息化工作仍处于监督管理和分析评价阶段,流于形式,缺乏充足的应用和转化数据的动能。对此,可以积极对接耕地质量信息化和实践生产,促使耕地质量信息化建设能够指导农业生产高效、稳定的进行。同时,在企业生产、科学施肥、地力培肥方面,加大信息系统的指导服务力度,积极对耕地质量信息化系统进行推广应用,向农业生产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耕地质量信息化包括化肥减量增效、长期定位监测、耕地质量提升等内容,具有多重功效,诸如信息服务、风险预警等,进而需要配备各类专业技术装备与力量。但由于资金和政策支持的限制,阻碍了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不利于实施效果的提升。对此,可以从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适当提高耕地质量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为系统的开发与维护、设备的购买提供资金保障,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不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运用各类信息技术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进而为高效开展耕地质量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保障。

 2.3

  做好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加强宣传推广工作

 信息技术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全面结合,属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内容。对此,需在采集土壤湿温度、田间气候、作物长势等过程中,加强对物联网、卫星遥感等相关技术的运用,进而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技术等,能够渗透到耕地质量多维分析、存储管理等方面,确保数据应用达到智能化、可视化的目标。

 另外,根据耕地质量信息化技术的基本情况,以及监测保护信息化需求,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活动,促进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与专业素养的提高,进而向中国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工作培养更多的人才。同时,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进而在各地区的共同努力下,促进中国耕地质量信息化实现更好的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推进耕地质量信息化建设,需积极进行耕地质量信息化数据试验示范以及推广运用,对各类新信息技术和运用模式予以深入探究,进而让耕地质量保护工作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并向着标准化、信息化的方向进行发展。

 摘要:农村耕地流转与多形式经营模式,是现代中国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必经之路,也是耕地改革的发展趋势。当前,中国耕地流转面积已达到承包耕地总面积的三成以上,整体耕地流转形势良好,但其中部分地区已陆续出现了“非农化”与“非粮化”风险。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工作的相关指示,遵守基本原则,坚守政策底线,引导耕地有序健康地流转,杜绝“非粮化”与“非农化”趋势的进一步蔓延。

 关键词:耕地;“非粮化”;“非农化”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是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命脉,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更是重要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年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国办发〔〕号)(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后,各地针对本地“非粮化”问题实际,因地制宜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耕地“非粮化”排查整治行动正在如期扎实推进。

 1“非粮化”和“非农化”对耕地的影响

 1.1

 非粮化、非农化对生产力的影响 1.1.1 可逆性:为研究耕地流转后不同使用方式对粮食安全的不同影响,可借助可逆性这个概念。可逆性是指耕地的使用方式发生变化后,重新恢复到适宜种粮的土壤状态的难易程度,可借助恢复成本来进行观察,花费成本越大,则耕地可逆性越小。对耕地流转后的使用方式进行排列,可以更加直观地显示出不同方式可逆性的不同。

 1.1.2 耕地生产率:非粮化、非农化对耕地生产率也有造成一定的影响。耕地非粮化会改变耕作层的性质,例如:用于种植蔬菜、水果的耕地与养殖鱼类的耕地相比,前者不会破坏到耕地的耕作层,很容易就能够完全恢复到原有的状态,后者则完全破坏了耕地耕作层,要恢复到适宜种粮的土壤状态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因此非粮化对粮食安全的破坏理应受到更多重视,有关部门应给予严格限制。非粮化仍然处于大农业范围内,是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其对土壤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可逆性的。而非农化则会对耕地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并降低农业用地面积。耕地长期闲置会降低其土壤肥力,而资本进入后将耕地用于非农化经营,如兴建工厂、旅游观光设施、商品房开发等,会对土壤造成极大的污染与破坏,耕地上兴建的设施也会大幅提升土壤恢复的经济花费,这不是一般农业生产能够承担的经济代价,最终导致耕地难以再次进行粮食种植,对粮食安全造成根本性损害。

 1.1.3 粮食供给:中国的粮食需求包括基本口粮、种植用粮、饲料用粮、工

 业用粮以及粮食日常损耗,基本口粮需求目前表现出下降走势,水果、蔬菜、肉制品能够一定程度上代替基本口粮,降低基本口粮的供应压力,但随之而来是饲料用粮需求尤其是工业用粮需求的不断攀升,使得整体粮食需求持续增加,对粮食供给平衡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1.2

  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 非粮化、非农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变更了耕地使用方式,减少了种粮面积从而降低了整体粮食产量。其中,非粮化的影响表现为扩张性、隐蔽性,根据公式:种粮面积=耕地总面积×种植指数,在种植指数一定的情况下,种粮面积会随着耕地总面积的减少而不断减少;并且农民一味追求高利润而忽视粮食种植,使得粮食产量出现了大幅波动,从而导致农作物生产结构失衡。一旦出现粮食紧缺的问题,要恢复非粮化后的耕地质量则需要付出较大代价。而非农化的影响则更加直接。年中国粮食自给率首次低于 95%,而产生原因便是年的大面积耕地流失;年之后中国粮食自给率再未高于 95%且呈现持续下滑趋势,与之对应的是农产品进口量持续提升,因此政府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农业发展的新要求。

 2 防止耕地“非农化” “非粮化”工作对策 2.1

  明晰农田地块类型和保护标志 许多地区粮食功能区面积与永久基本农田的比例不高。结合基本农田划界调整,要求将粮食生产主功能区、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区调整划入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进行永久保护。全面普及实施永久基本农田和粮食功能区保护标志建设,逐步做到永久基本农田和粮食功能区的地块“四至”标志清晰,其中,标注内容要明确标注“禁止从事林果业、种植草皮、挖塘养鱼、非法取土等破坏耕作层的行为”等内容,让老百姓自觉做到保护耕地,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不得从事与粮食生产无关的其他生产活动。

 2.2

  妥善处置存量耕地“非粮化”问题 目前国内谷物类粮食供求平衡阶段,允许各地在完成中央粮食播种面积基础上,分批分期逐步化解永久基本农田上的存量“非粮化”问题,尽量减少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投资的冲击,避免一边抓防止“非粮化”、一边又托市收储粮食。

 2.3

  推动粮食功能区防止“非农化”“非粮化”法律法规出台 目前网上查到已出台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保护办法相当有限,多数省份可能并未出台相关保护办法。在部分办法中,只是对各级政府部门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鼓励和支持种植多年生作物和挖塘养殖水产依法追责,但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却无相应的处罚措施。因此,要督促“非农化”“非粮化”问题突出的省(市、自治区)尽快出台粮食生产功能区保护办法,并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违规种植多年生作物和挖塘养殖水产的行为提出依法处理措施。条件成熟时,可以出台全国性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保护条例或办法。

 2.4

 实事求是科学调整补划永久基本农田 要高度重视多种复杂原因造成的基本农田“上山、下海、入湖、进房、占道”等历史问题。要严格按照永久基本农田的技术条件,剔除不具备条件的基本农田,重新补划其他地块。确实在本地没有地块可补划的,可以调减当地永久基本农田保有面积,允许跨县市甚至跨省补充同质等量永久基本农田,按照“谁补划、谁出资”的原则支付跨区域补充永久基本农田的建设资金。

 2.5

 增加种粮补贴,提高农民积极性 增加种粮补贴,是非常必要的措施。要增加农民的种粮补贴,应从以下两方

 面入手:一方面,适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首先,要完善粮食储备制度,使粮食价格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有预期实现增长。其次,要出台与本地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最低粮食收购价格,避免粮贱伤农,避免因为粮食价格波动大给农民收入造成损失。另一方面,适度增加种粮大户的补贴力度。

 2.6

 大力宣传耕地保护知识 依托特色产业项目,建设以耕地保护为主题的科普基地,选取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强化“土地整治+”建设理念,具备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与生态环保相结合、与扶贫攻坚相结合等特色项目区建立耕地保护科普基地。结合土地日、地球日等活动,集中宣讲耕地保护知识;发放宣传材料,创作富有教育意义的图书、科普展品等。举办以耕地保护为主题的科普竞赛活动,参观展览活动。向农户宣传耕地保护知识,向他们讲述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宣讲土地政策,提高农民保护耕地意识,让农民自觉、自愿地保护耕地。

 3 结语 综上所述,“非粮化”“非农化”危害巨大,应当引起有关单位的高度重视,在防治“非粮化”“非农化”工作中,鉴于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地区差异大、情况复杂,国家层面对非粮化非农化问题未制定统一整治方案,因此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实际自主制定具体工作方案,采取针对性特色化措施。同时,要尊重农民自身意愿,不强派指标任务;严守耕地红线,审慎对待资本引入,要让工商资本发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并规范政府行为,尊重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引导其良性健康发展,从而切实有效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孔祥斌.耕地“非粮化”问题、成因及对策[J].中国土地,2020 (11):17-19. [2] 张 宇 鑫 . 我 国 耕 地 非 粮 化 问 题 研 究 述 评 [J]. 农 业 与 技 术 ,2021, 41(19):21-23.

 [3] 陈新平. 创新绿色生产技术促进瓜果提质增效[J]. 果农之友,2021 (4):32-34.

推荐访问:耕地 探析 信息化建设 耕地非农化与非粮化问题与对策及耕地质量信息化建设策略探析 耕地非粮化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