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阿达文秘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自查报告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发言稿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2022年度培养法治思维心得体会

时间:2022-06-30 09:10:0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培养法治思维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培养法治思维心得体会

培养法治思维心得体会6篇

第1篇: 培养法治思维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论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法治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进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法治社会是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法治建设是提升区域形象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社会治理转型的必经路径,是制度创新的样本,标志着区域文明程度、综合实力的高度,对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繁荣,引导区域社会有序、健康、快速发展和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平安具有重要意义。

我认为,要搞好法治建设,实现理想的法治社会,依法治国,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是法治建设的基础

法治建设需要坚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基础,而公民的法律素质则是其不可或缺的主体基础。法律素质作为公民的内在观念式和外在行为方式,不仅是公民作为“法律人”、“政治人”存在的标识,而且构成了公民作为依法治国主体的主体基础。换言之,在人民主权的原则下,公民的存在是其应当成为依法治国主体的直接依据,而公民法律素质的状况则是其可以成为依法治国主体的基础条件。这个基础性条件越充分,公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性就越容易实现;
公民主体性实现得越充分,依法治国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就越能够得到体现和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制约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因此,大到一个国家,小到某个区域,要实实在在地推进法治建设这一伟大事业的进程,就应当高度重视并且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只有公民具备了较高的法律素质,才能理解立法的本意就是规范和制约公共权力,保护民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才能有效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才能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保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才能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才能充分调动参与法治化进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是法治建设的关键

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历史任务而奋斗的骨干力量,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决定着法治建设的方向,影响着法治建设的发展程度。要加强地方法治建设,关键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抓好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就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推进领导干部法制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
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
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法律培训制度;
完善领导干部自学法律制度;
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决策法律咨询制度;
加强对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的考试考核。通过这一系列学法用法制度的完善和实施,使广大领导干部深刻理解建设法治国家是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文明的必然趋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
使他们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围绕“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内容,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
使他们充分认识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转变观念,带头学习法律知识,成为学法、懂法、用法、守法、护法的楷模;
使他们努力提高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依法执政和运用法律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本领。

三、强化司法公正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保障

司法是保证权利得以合法救济的最后一道屏障,是实现、维护和争取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只有保证司法公正,严格依法办事,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才能不断地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只有保证司法公正,公民才会相信法律是限制、约束权力,保护权利和自由的,才会将纠纷诉诸法律,法治建设才能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要推进法治建设,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必须全面履行司法职能,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严格地适用法律,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依法办事、正确、合理、及时,真正做到既合法,又公正,从而达到司法的最佳效果。与此同时,司法机关还必须努力践行司法为民的宗旨,完善方便人民群众进行诉讼的各种制度,加大对符合司法救助条件当事人的救助,逐步建立起以当事人自动履行为主、法院强制执行为辅的执行机制,认真做好裁判后的息诉工作,妥善处理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围绕“公正与效率”的主题,稳步强化和推进司法公正,促成法治价值目标的实现。

四、提供人力、财力、物力保障

人力、财力、物力保障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支撑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与推进都必须具备最基本的人、财、物的支持和保障。法治建设也不例外。法治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大力普及法律知识、营造法治氛围、建设法治环境、弘扬法治精神、展示法治权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哪个环节都离不开必要的人、财、物作后盾。具体来看,人作为最根本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宏观上,一个地区的法治建设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需要采取贯彻落实规划的具体措施,需要不断分析总结、完善提高法治建设的质效,这一切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因素,所以必须为普法依法治理办事机构设置一定的编制,配置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需要相适应的人员,明确职责任务,使工作人员的职能作用与依法治理的地位相适应;
微观上讲,无论哪一类学法对象的学法,都必须有一去具备一定法律知识、能将法律正确地传授给每一位有接受能力的学法者的专业普法队伍,能真正把法治的精神传播给广大群众;
无论采取何种措施、如何营造氛围、如何展示法治权威,也都必须要有具体的人员来操办。法治建设点多、面广、量大,所以人员的充分配置显得十分关键和重要。同时,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财力和物力的保障也显得尤为重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法治建设,在确保了人员配置的同时,也必须投入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从法治建设的主体来看,必须不断地学习法律知识、增强自身法律素质、提高普法工作的能力,这不仅要从实践中获取经验,更要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学习新颁布的法律法规,接受一定的培训和教育,这需要财力和物力的支持;
从法治宣传的载体来看,宣传场地的建立、宣传硬件设施的配备、宣传资料的印刷发放、宣传设备的配置无不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从法治建设本身来看,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监督、完善和考评、激励机制,推动和促进建设进程及质量。

加强法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之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贵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部门各负其责、各尽其能、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贵在求真务实,贵在坚持不懈。相信,只要上下齐心协力、不懈奋斗,法治建设必将为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第2篇: 培养法治思维心得体会

关于法治建设心得体会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历史的范畴,是人类在文明过程中经过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所取得的进步成果,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崇高理想。

  在资本主义法治国家中,有以美国为代表的“三权鼎立”的法治国家,有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制的法治国家,有以法国为代表的总统制的法治国家,千差万别,形式多样。但他们一般都标榜这样几条:法律至上;保护人权和公民的权利;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并接受法律的制约;司法独立;公民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应当得到公正的司法救济。由于资产阶级国家性质所决定的局限性,他们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全面的法治,但与封建社会的行政专横、司法肆虐、无法无天的状况相比,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我们提出的依法治国,不是资产阶级的依法治国,而是人民的依法治国,我们所建设的不是资本主义的法治国家而是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两者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反映的意志和利益不同。资产阶级法治国家反映资产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其次,经济基础不同,前者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而后者则建立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其三,政权性质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当权,而后者则是人民当家作主;其四,追求的目标不同,前者追求少数富人的利益,后者则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就决定了他们的法治国家只能是有产阶级的理想的产物。但是,鉴于资本主义法治国家某些具体制度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因此尽管两者性质有别,在一些具体法律制度上也可以互相借鉴。法律作为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工具,法治作为一种治国的方法,是没有阶级性的,资本主义社会可以用,社会主义社会也可以用。综观历史和各国实践,中国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具备以下五个基本条件:

  一、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要有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这里所说的法律体系是指实现依法治国必备的体系,而不是只看制定了多少部法律。我国自改革开放20多年来,立法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包括新宪法在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地方政权机关相继制定和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可以说,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主要领域已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而且我们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际上远比资产阶级的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更能体现时代精神。

  二、健全的民主制度和监督制度

  法律本身是经民主程序制定的,它体现着当家作主的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因此,依法治国必须以民主为基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应是民主国家。如果没有民主,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是国体,共和是政体(具体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在本质上是民主的。是真正由人民当家作主还是由资产阶级实际掌握政权,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所在,那么我们有13亿人口,这么多人怎么当家作主?根本的办法就是通过行使选举权产生国家权力机关,制定与实施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法律,并通过参政、议政、监督等权利,直接参与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人民通过宪法与法律赋予国家机构及各级领导人员的各种职权,他们既不能失职也不许越权,任何国家机关、政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因此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就在于人民通过法定的民主程序当家作主,进行重大决策,管理国家大事。而且这一民主活动的结果,依然应当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举国上下的一体遵行。

  与民主制度相联的是监督制度。凡是法治国家都赋予人民对自己选出来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监督的权力。我国当前应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人民的监督和新闻舆论的监督。总之,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就很难说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很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的权利。

  三、严格的行政执法制度和公正的司法制度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严格的行政执法制度。必须明确行政权是法律赋予的,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特别是在涉及公民权利时尤为如此。因此,行政机关必须依法定程序行政,行政权力不允许滥用,必须接受法律的制约,行政权力滥用所造成的损害必须能够通过法定程序予以补偿,同时还应建立发生违法行政行为同时对行政违法责任人的追究制度。

  公正的司法制度是对受到侵害人权利给予补救的最后一关,也是保障法律得以正确实施的最后一关。在健全公正的司法制度时必须注意以下四点:⑴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审判权时,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都不应当进行干涉。⑵司法机关必须享有较高的地位,应当把司法机关的位置摆到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应有层次上。⑶我们应当建立更健全更为科学公正的审判制度。⑷司法工作的条件必须是充分的,司法机关应当有独立的办案经费。司法人员应当享受能够维持良好生活的待遇,并为他们公正执法创造良好条件。此外还应建立严明的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如果没有公正的司法制度,法律立得再多,也不可能被真正遵守。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建立起一套切实有效的公正的司法制度,就不能建成真正的法治国家。

  四、坚强的靠得住的执法队伍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是靠人来执行的,法律秩序也是靠人来维持的。我们必须建设一支数量足、素养高的执法队伍,包括公务员队伍、行政执法队伍、法官队伍、检察官队伍。要建立从事高质量法律服务的律师、公证人员队伍,保证各项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

  五、全民崇高的法律意识

  所谓法律意识,是指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法律仅靠公务员、法官、检察官来执行是远远不够的,要靠我们13亿人去遵行。有了法律意识,法律才能变成生活,成为干部和群众的内在自我要求,严格执法光荣,守法光荣,违法可耻,徇私枉法可恶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才能树立起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情景才会出现。

2020年04月25日

强力推荐 精品文档

强力推荐 精品文档

强力推荐 精品文档

强力推荐 精品文档

强力推荐 精品文档

强力推荐 精品文档

强力推荐 精品文档

强力推荐 精品文档

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

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

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

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

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

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

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

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精品推荐

第3篇: 培养法治思维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心得体会

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辩证思维等。
  
  
  
  发散思维是以某一对象为出发点,通过想像、猜测等心理过程,激发各种新思想的一种思维方法。如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对“0”说一句话,结果同学们众说纷纭:“0”像一盘冷月,像一轮红日,像飞速旋转的车轮,像一群围观的人群,像妈妈滴落的眼泪,像爸爸举起的酒杯……“0”是起点,也是终点。有志者,失败从“0”开始;
无志者,几经折腾,仍以“0”告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想像和自由创造的能力,使思想不断地向外延伸和拓展,最终获得创新性成果。
  
  
  
  逆向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打破思维定势,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传统观念或旧的观点,大胆地进行否定或对原概念和定义以新的解释,提出独特的见解。如在现象与本质教学中,要求学生分析“眼见未必为实”。一只筷子在水中看上去是弯曲的,这是由于光的折射作用所致,而事实上筷子是笔直的。在讲解成语“见异思迁”时,一般人认为这是一种不良倾向,值得批判,而少数学生提出与常人相反的观点:一个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人就应该见异思迁。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说理透彻,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新鲜感。
  
  
  
  侧向思维是利用其他领域的观念、知识或现象来寻求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思路的一种思维方法。我国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从带刺的茅草划破手掌得到启发而发明了锯;
美国莱特兄弟看见空中鸟儿能够自由飞翔发明了飞机;
蝙蝠在空中飞行,能利用超声波了解前面的障碍物,人们利用这种现象发明了雷达。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常常联想到某些已有的理论和知识,从而得到启发,找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辩证思维是指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它要求人们在看待某个现象或问题时,既要看到其积极方面,又要看到其消极方面。例如:教师讲解《愚公移山》一文,常常归纳出愚公改造自然的宏伟抱负和坚强毅力的含义。愚公移山的精神值得大家赞扬,但其方法恰当吗﹖与其让子子孙孙移山,倒不如叫愚公迁居。现实生活中,愚公果真那么移山,试问太行、王屋二山会移到哪年哪月﹖俗话说:“苦干不如巧干”,处理问题或解决矛盾时,要深思熟虑,寻找最佳方案解决问题,切不可一意孤行,我行我素。
  
  
  
  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积极创造条件,改变教法,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将不断提高。
  

  
  
  
  
  
  
  
  
  
  
  
  
  

  

第4篇: 培养法治思维心得体会

底线思维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准则》和《条例》心得体会】

《条例》为鉴 《准则》修身

在全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之际,党中央制定下发了《准则》和《条例》。通过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准则》和《条例》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三严三实”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是贯彻党章要求、严明纪律和规矩的具体体现。对此,集团党委高度重视,除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外,还要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筑牢遵规守纪的思想防线。

一、紧抓思想学习,增强政治敏锐性

学风,继续深化“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将学习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不断增强反腐倡廉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

创造性。

二、紧抓模范遵守,加强党性修养

《准则》提出,全体党员干部必须自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展现党的先锋队本色。《条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党员的基本底线,身为党员干部要坚持底线思维,敬畏纪律,守住底线,防微杜渐。一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宗旨意识更加牢固。二要在模范遵守上下功夫。带头树立“高线”,带头守住“底线”,展示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三要迅速将《准则》和《条例》进行落实。立足于早、立足于小、立足于细,迅速适应新规矩、新要求,将模范遵守作为锤炼党性的重要方面。

三、紧抓新闻工作,坚守舆论导向

《准则》和《条例》不仅是全体党员的行为规范,也是对集团各个媒体开展新闻工作的重要要求。一是要在集团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中,始终坚持党管媒体不动摇,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发挥集团采编优势,力求让党的声音传递更为畅通广泛,切实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二是要更加注重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建设一支党性强、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发展意识强的干部队伍,强化管理激励,激发干事创业积极性,从严管理党员,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三是要加强对采编人员特别是新媒体从业人员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要切实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增强采编队伍的政治鉴别力和敏感性,严格遵守新闻工作者从业管理规定,规范新闻采编人员行为,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宣传社会正能量。

【篇二:学习心得】

廉洁自律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东华实业集团开展实现廉洁发展专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和观看有关反腐倡廉电教片和参加多种形式的党风廉政建设学习活动,我进一步认识到只有通过全面的经常的教育,真正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筑严思想政治防线,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思维趋向和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密切相关。因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而作为一名物业行业上工作的党员干部,我们工作的目的是坚持问题导向,边学习、边讨论、边落实,崇务实,倡廉洁,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为缔造东华百年企业开创新局面。在各个方面做好表率。

一、按照党员干部廉政建设的要求,争做勤政廉政表率。在工作中增强政治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尽其力。时刻记住党和人民赋予的重托,真心实意为缔造东华百年企业开创新局面服务,为潘集物业处服务。

二、增强宗旨意识,做想物业所想、急物业所急的表率。一是在树立良好形象上率先垂范,以自己的人格力量赢得大家的尊重和信赖。切实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沾的东西不沾,不该做的事情不做,不该说的不说,以正能量、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人;
二是在工作创新上率先垂范。切实认真转变思维方式,积极探索物业转型发展新模式和新方法,大胆创新,为缔造东华百年企业多做事情。

三、强化廉洁从政意识,做严格自律,廉洁从政的表率。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一要能顶得住歪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一些歪理邪说在社会上流行,在正确行使权力时,就必须提高觉悟,坚定信念,锤炼意志,增强免疫力,真正做到理想信念不动摇,大是大非不糊涂,党性原则不丧失,不被歪理邪说所俘虏。二要耐得住清贫。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并且特别注意处理好当前经济困难时期的特殊情况。“因为企业的困境是受大局的影响是暂时的。我们党员干部要以正能量带领广大职工坚守工作,完成任务。同时要抗得住诱惑,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即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公私分明,;
又要慎重交友、慎重用权;
尊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声誉。

四、加强学习和修养,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的表率。首先,坚持从大局出发,坚持群众利益至高无尚的大局意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动力基础,也是我今后加强学习和修养的追求方向。在强化这一观念时,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想一想自己如何为缔造东华百年企业发挥更大作用,真正做到重事业、淡名利、争贡献。其次,还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通过对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和习近斗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会议精神要求,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实际工作中,开拓创新,进一步高度深化认识、理解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凝心聚力开展各项工作。要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调研。到工作中去了解实情、了解真情、掌握第一手资料,使思想认识更贴近实际、贴近工作,使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更加符合转型发展的要求,更加符合缔造百年企业的需要。要

长期保持奋发进取、心平气和的精神状态。在开明开放、舒畅和谐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中,团结协作、严守纪律、坚强意志、奋发向上。更加努力地在加快发展中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以诚为本,以实为本,扎实有效地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东华实集团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廉洁自律心得体会(二)

为政之要在于廉洁,廉洁之本在于自律,自律之道在于防患未然。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廉洁自律作为思想境界、责任要求、一辈子的常修课廉洁自律既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又是一个终身的课题,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处事之道和为政之要。从去年开始,长沙把每年的3月23日,即毛主席带领中国共产党人从西柏坡进京“赶考”的日子,作为全市党员领

导干部廉洁从政警示日,就是要让每一位党员干部秉持“赶考”之心,视自己为“考生”,把岗位当“考场”,以人民为“考官”,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书写人民满意的合格答卷,努力做到廉洁自律、防患于未然,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服务人民群众。

一、腐败从“小节”开始,廉洁应从“小节”做起

腐败案件最深刻的警示,就是党员干部要廉洁自律。近年来,我们党内所滋生的腐败现象让人深忧、所查处的腐败案件发人深省、所总结的腐败教训令人深思,让我们从中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得到了深刻的警醒。

一个干部腐化变质,几乎都是从小事不注意、小节不检点开始的,它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都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都类似一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悲剧。为什么守不住小节呢?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看重“小节”,对“小节”缺乏清醒的认识,往往认为喝点小酒、收点小礼、拿点小钱不是什么问题,但实际上,这就是一种腐蚀剂!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小节失守,大节难保;
小洞不补,大洞难堵。不虑于微,始贻大患;
不防于小,终累大德。我们一些同志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小节上漫不经心、疏于防范,甚至认为只要不犯大错误,不搞大腐败,犯点小错误,得点小实惠,于自己无伤大雅,于法纪有隙可乘。凡此种种,由于心存侥幸而滋生的“小节无事论”、心存攀比而滋生的“小节无害论”、心存邪念而滋生的“小节无法论”,都是极其危险、极其有害、极其可怕的错误认识。不积小善,不能成大德;
不积小恶,不足以亡身。如果在小事小节上“失守”,就很难在大事大节上守得住,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一条规律。小节不小,小节可见精神,小节体现品性,小节关乎成败。党员干部搞一次特殊,就会丢掉一分威信;
破一次规矩,就会留下一个污点;
谋一次私利,就会失去一片民心。腐败是从“小节”开始,廉洁应从“小节”做起。我们决不能以小节问题“不止我一个”来原谅自己,决不能以小节失守“就只这一次”来开脱自己,决不能以小节毛病“多少有一点”来放纵自己,把小事放到大业、小节放到大局之中加以把握,真正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把好第一道关口,守住第一道防线。

三、廉洁之本在于自律,自律之道在于防患未然

反腐倡廉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党员干部要廉洁自律。为政之要在于廉洁,廉洁之本在于自律,自律之道在于防患未然。滋生腐败最先突破的是廉洁自律这道防线,保持清廉必须固守的是廉洁自律这条底线。

要自觉筑牢思想防线。心不廉则无所不取,心无防则无所不为。廉洁自律是一项长期的思想作风建设,绝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它的效力在于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把廉洁自律作为一种思想境界来提升,作为一种职业操守来要求,作为一种工作能力来培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利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特别是在面对诱惑、陷阱时,保持清醒头脑,时刻警钟长鸣,在感情上把握住原则,在行动上把握住分寸,在生活上把握住小节,务必做到政治上清醒、经济上清楚、生活上清白,守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廉洁自律不仅是思想境界,也是责任要求

党纪条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党员干部要廉洁自律。廉洁自律不仅是一种思想境界,而且是一种责任要求,是党员干部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约束、自我改造,来切实履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讲,手中掌握一定权力的党员干部,无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存在着腐败的风险。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始终处于腐蚀与反腐蚀考验的前沿,职位越高风险越高,权力越大风险越大。中央颁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将8个方面的禁止细化为52个不准,强调党员干部首先要廉洁自律。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廉政准则》既是明晰的规定、检验的标尺,也是引导的手段、保证的条件。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当经常认真地看一看以启发自觉,深入地想一想以反思自省,仔细地查一查以对照自纠,真正做到持之为明镜、内化为意识、升华为信条。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一天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个大臣答道:“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听后连说:“见解独到。”遵守纪律的人,一定是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快活的人、一个值得党和人民信赖和重托的人!尤其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同时还担负着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责任,更应该深入地思考自己怎么来担当这份责任,如何来履行这份责任。“律己”如过不了关,“律人”就过不得硬。廉洁自律既是一种领导素质,也是一种领导能力,只有廉洁自律才能获得反腐败的发言权、主动权和领导权。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守住小节,而且要管住小节,既不能迁就自己,更不能放纵他人。对于干部的一些小节问题,应当做到敢抓敢管、早抓早管、严抓严管,及时提醒、及时纠正,防止积小成大、因小失大,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止之于未发。

要积极加强制度防范。

要进一步完善党内民主集中制、行政效能监察制、重大事项报告制,继续巩固和深化制度建设成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的督查落实。抓住规范权力运行这个重点,编好“安全网”,织密“防护网”,冲破“关系网”。现在有个别所谓“精明”的商人,既是市场竞争的“里手”,也是拉人下水的“高手”。我们的领导干部应善于自己给自己立规矩、自己给自己定框框、自己给自己不方便,秉持公心,主持公道,坚持公开,通过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规范,不让自己有半点搞交易的邪念,不给别人有半点拉拢你的机会。

要主动接受监督防护。监督既是约束,更是爱护。不讲监督的信任就是轻信,放弃监督的信任就是放纵。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既是对党的事业的高度负责,也是对党员干部的关心爱护。党员干部只有时时处处将自己置于监督之下,把党和人民的监督看作是对自己最大的爱护、最好的保护和最真诚的呵护,培养起闻监督喜、视监督乐的心境,在思想上正确认识监督,在感情上真诚欢迎监督,在行动上主动接受监督,在来自各方面的监督下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提高廉洁自律能力,以廉洁的作风、廉洁的形象和廉洁的品质来赢得组织的信赖和群众的拥护。

【篇三:2016最新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2000字】

新就是这样一个词。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指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些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要高度重视、妥善应对,要求明年工作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是中国人才网给大家带来的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2000字,欢迎阅读。

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_第1篇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河北发展进入关键期十三五是河北发展历史上重大机遇最为集中的时期,是各种优势和潜力最能得到有效释放的时期,是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最为紧要和关键的时期,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又好又快发展最为宝贵和有利的时期。新常态,既有新机遇,也有新挑战,关键看认识、看状态、看作为。

保持良好状态,主动作为、奋发作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而坚定的信心则是保持良好状态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内容,有自信心就能够主动向内寻找动力、激发活力、挖掘潜力。当前,虽然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我省去产能、调结构、转方式任务艰巨繁重,但同时也要看到,做好2016年经济工作也有很多有利条件:中央准确分析判断当前形势,为我们指明了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大方向、大路径;国家出台的很多政策措施为我省做好经济工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近几年我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兴产业较快成长,新的发展动能正在孕育,改革开放将不断释放更大的红利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保持良好状态、实现更大作为,需要始终把经济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谋全局、抓大事,切实把经济工作摆在中心位置来抓。要建立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的工作机制,加强综合研判,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要建立研究经济发展战略的工作机制,把事关全局的问题谋划好。要建立承接中央政策的工作机制,迅速跟进每一项决策部署,特别要在结合实际抓贯彻落实上下功夫、看本领、见高低。要建立起加强对基层科学有效指导的工作机制,既帮助点上解决实际困难,又指导面上开展工作。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保持良好状态、实现更大作为,需要努力提高做好经济工作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能不能开好局、起好步,关键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全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本领恐慌感,把心思和精力真正集中到琢磨事、会干事、干成事上来,加强知识学习、调研思考、实践历练,尽快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要提高把握规律和改革创新的能力,善于运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指导经济工作,善于打破思维定式、突破路径依赖,在改革上想办法,在创新上下功夫。

保持良好状态、实现更大作为,需要以良好的作风抓工作落实。要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大力开展思想作风整顿,营造崇尚实干、力戒空谈、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要坚持领导带头,雷厉风行、奋发作为,夙兴夜寐、激情工作,真正干成几件响当当、硬邦邦的实事。要加强督导考核、明确责任分工,检查落实情况,排出先后位次,倒逼各地各部门真刀真枪抓落实。要瞄准全国先进行列找坐标,对标先进、争创一流,确保把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高标准地落实到位。

新常态应有新作为,新起点展现新气象。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我们就能更好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就能在新常态下奋发作为,确保十三五起好步、开好局,推动我省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_第2篇

中共鲅鱼圈区第五次代表大会于日前胜利闭幕,区委书记王百胜在会上作了题为《站在新起点 引领新常态 谋求新发展》的重要讲话,为鲅鱼圈区今后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

当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经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作为新一轮东北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等多个国家战略的叠加区域,鲅鱼圈机遇与挑战并存,任重而道远。在压力和挑战面前,新一届区委以战略思维审时度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确定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为鲅鱼圈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主动出击,精准发力,提出了新思路新方法。

过去的30年,经过不懈努力,鲅鱼圈已经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上乃至环渤海经济圈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全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港口建设发展成果显著、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环境日新月异、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党的建设扎实推进。

站在新起点,鲅鱼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发展优势得天独厚。国家一带一路和新一轮支持东北振兴发展战略,营满欧大陆桥桥头堡规划和中韩、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的加快推进,以及国务院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展,都为鲅鱼圈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政策支持,也为鲅鱼圈克服困难、战胜挑战、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提供了有力保障。

除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还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的新状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势。面对大势,可顺不可逆;面对机遇,可用不可废。可以说,鲅鱼圈之所以能够顺大势,抓机遇,促发展,靠的就是广大党员干部的担当实干、勤勉尽责,离不开的,也正是大家的在状态,善作为。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广大党员干部更应以奋发有为、激情满怀的精神状态,科学认识当前形势,沉着应对复杂形势,既在战略上保持清醒,又在战术上高度重视,加强学习、解放思想、团结协作、勇于担当、廉洁自律,有创新、有方法,抢抓机遇、主动作为。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拥有了新状态,要引领新常态,关键还需要打开新思路、找到新方法、拿出新举措、实现新作为。今后五年,鲅鱼圈将牢牢抓住国家一带一路、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签订等重大历史机遇,全力打造东北亚国际物流贸易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东北休闲旅游中心和先进制造业中心,把鲅鱼圈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环境优美、文化繁荣、人民富裕的港口城市。这一总体发展思路的提出,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鲅鱼圈今后五年发展的蓝图目标,无疑给鲅鱼圈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鲅鱼圈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施精准发力,提出了新思路新方法。

全力打造四大中心,是新一届区委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立足地区发展实际,在客观总结、

深入思考以往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今后五年发展方向、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的准确定位,体现了新一届区委在更高标准、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上推进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这一目标既是对历史的负责,又是对现实的挑战;既是适度超前的,又是切实可行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发扬滚石上山、爬坡过坎、迎难而上的精神,勇于承担压力,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精准发力,扎实工作,发挥最大主观能动性,按新一届区委确定的总体发展思路,拿出新举措,实现新作为,在创新发展、全面发展的道路上再创新辉煌。

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心得体会_第3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新常态呈现的新面貌、新特征,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国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各地区各部门、各行各业都应统一思想认识、转变传统思维、调整工作状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掌握发展主动权。

新常态下, 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些变化,意味着中国经济走向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路子,也必然要求一系列改革探索和创新创造。对此,有权威专家指出,调整适应新常态可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次发展思路的大转折。第一次是从革命战争转型到国家建设,第二次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次是从规模速度发展转型为质量效益发展。同前两次一样,这一次也没有现成方法可以用,现实环境和发展条件都是新的,无疑将是又一个巨大考验。

的确,对于企业而言,适应新常态的考验是严峻的。前些年,我国经济总体处于高增长期,而且一波接一波,前期过剩的生产能力会被随后的经济扩张所消化掉,但如果后面没有新的经济扩张了,产能过剩的风险就会越来越严重。能不能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打造竞争新优势,是很多生产者面对的一场生死之搏。对于宏观调控而言,适应新常态的任务是复杂的。过去要稳增长,可以靠宽松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用以扩大贷款、刺激投资,但现在我国的存量货币规模相当可观,财政扩张的空间也十分有限,采取扩大赤字和超发票子的办法不仅达不到政策效果,还容易掩盖结构性矛盾,给未来发展埋下隐患。如何加快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更好实现定向调控、精准发力十分紧迫。

主动适应新常态, 需要新思维。这不仅表现在全社会各行业都要根据新的发展环境调整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更表现在具体政策制定和经济管理部门都要切实领会贯彻中央的精神和部署,在工作思路、发展模式、思想理论乃至心态上尽快调整方向与方法。要打破掣肘发展进步的路径依赖,放下对经济增速的纠结,深刻理解新常态下的增速换挡,是为了获得更持续、更强大的发展动力;要保持平常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决不搞为表面数字好看的强刺激、不去为提高增速而踩大油门;要以顺势而为实现乘势而进,充分利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提供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化解成长的烦恼,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中高速增长;要坚持底线思维,警惕和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冲击,力求经济增长保持稳定,既不超速,也不失速。

主动适应新常态,需要新状态。新常态既是一个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也是新旧增长动力

转换接替、各类隐性风险逐步释放的过程,尤其需要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主动作为的工作状态,需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的改革勇气。否则,如果改革红利的释放速度慢于预期,不足以抵消原有增长动力的衰减,必然会导致经济增长持续下滑,进而放大一些领域的风险。在紧迫的形势面前,不作为是改革的最大敌人,庸政懒政同样也是腐败。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按照中央部署加快推进改革,对方向明、见效快的改革,不能一看二等,要果断推出;对涉及面广,需要中央决策的改革,要加快研究方案、制定策略、适时推进;对认识还不深入但又必须推进的改革,要大胆探索、试点先行,充分发挥改革试点的侦察兵 作用,找出规律、凝聚共识,为全面推开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第5篇: 培养法治思维心得体会

依法治校心得体会

依法治校心得体会

依法治校心得体会

1.实行依法治校,最重要的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就是校规校纪,要求规范的东西都叫规章制度,学校的校规校纪等同于制度,不仅相对学生,也对教师、行政人员同样有效。有规章制度才有法可依,学校依法治校,必然有各方面健全的规章制度,所以健全规章制度是依法治校的第一个方面。

2.实行依法治校,制定规章制度,要了解教育法律法规,做到合法合理,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相抵触。第二篇、中小学校长依法治校培训心得体会

依法治校心得体会

依法治校,打造和谐平安校园

—中小学校长培训心得体会

8月18日至19日,我在县进修学校参加了xx年安平县中小学校长培训。培训期间,来自河南师大及保定学院的两位专家就“依法治校的理论与实践”及“校长如何引领教师构建良性师生关系”进行了讲座。下面就其中的依法治校这个专题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依法治校是学校管理者自身素质的内在要求。

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推开,建设法治社会已成为各界共识。在基础教育领域,依法治校成为时代要求,是我们必然的选择。现实中许多关系师生切身利益的事情都与法律休息相关,在处理这些事情上要求我们的管理者要有内在的法治思维。而学校管理者法律思维的高度往往决定了一所学校依法治校的高度。要建设法治校园,呼唤高法治思维校长的出现。

二、依法治校是学校发展的坚强保障。

制度立校是我校管理工作的核心理念,而学校的各项制度来源于国家的宪法、法律及相关行政部门的规章制度。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法律知识,提升制度科学性、时代性和有效性,为学校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近几年,学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不断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在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依法治校是处理各种伤害事故的可靠依据。

尽管学校非常重视安全教育工作,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力气,也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我们依然不可掉以轻心。在发生学生伤害事故时,我们坚决秉承依靠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力求在法律框架下,使师生的利益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加强法治学习,与时俱进,增强自身法治素质。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力争把我校法治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台阶,为实现学校二次创业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第三篇、《学校安全与依法治校》心得体会》(王敏榕)

依法治校心得体会

学校安全与依法治校>;心得体会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今年的网络培训资料中,看到了那么多的令人触目惊心的校园安全事故,联系最近媒体报道的接连不断地发生的校园伤害事件,整天和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在一起,我深深的感觉到安全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大问题。使我感觉到作为一名教师身上的责任重大。我们该怎么样才能使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或者少发生呢?通过网上学习,让我感受颇深,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受到了很大启发,也反思了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让我觉得关注安全就是关注生命,关注安全就是关注家庭的幸福、学校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确保中学生在校期间的生命安全,是学校工作的第一责任。我认为,在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中,我们如果领导得力,措施得到,好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下面就我的一点看法和大家共同交流一下。

我觉得关注安全就是关注生命,关注安全就是关注家庭的幸福、学校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确保中学生在校期间的生命安全,是学校工作的第一责任。我们学校要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把强化安全责任摆到学校工作的最重要位置之一。通过学习,老师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学生校园治安管理的办法和六项管理制度,提高了安全教育的意识,同时也深深地认识到,要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重要的是开展好班级安全教育。班级安全教育要从小事做起,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从而做到润物细无声。

一、晓之以理,从小事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事物并不比成人少,并易受社会习气的影响,导致学校教育常常在社会不良气氛中显得苍白无力。如何抵制这些消极影响呢?必须注重从学生的日常小事入手,润物细无声,在小事中挖掘安全教育的材料。

1、从听到的小事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

我们在日常生活、教育过程中总会听到这样那样的事儿,其中不少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好材料,如果我们善于发现、挖掘,学生会很容易接受教育。如:教师组织学生平时注意收集广播、电视、生活中听到的安全事故,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对学生收集的材料和体会,教师进行必要的点评,并张贴宣传,以提高安全警示教育。

2、从看到的小事进行安全防范教育

眼睛是我们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径,生活中看到的许多小事同样是很好的安全教育材料。安全隐患不可根除,也时时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做的就是防范于未然。可以组织学生寻找发生在身边的安全事故及藏于身边的安全隐患,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编成小报张贴于班级或学校的公告栏,让学生得到警示教育,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二、动之以情,在小事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有研究表明,体验是学生发展能力、形成技能的最好途径。教师只是一味地反复叮嘱或是训斥,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那么学生是无法形成良好的技能的。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也要从小事入手,在小事中让学生体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及自我保护的过程,从而形成技能。

三、导之以行,引导学生远离安全事故

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形成安全行为,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远离安全事故。学校是公共场所,学习是集体性生活,学生是未成年、缺乏责任感的人群,安全隐患不可避免,我们要做好的就是防范于未然。防范于未然,重中之重是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以安全的行为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导之以行,就是要注重引导与规范,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

只要我们心中安全警钟长鸣,只要全社会都能携手关注学生安全,我们就能给学生撑起安全的保护伞,让学生在阳光下健康地成长,为我们的社会、家庭增添更多的和谐、幸福和安宁

总之,只要我们每一位领导和教师都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关心我们的学生,联系社会治安机关和家长的齐抓共管,留心每一处安全隐患,真正做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我们的下一代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教育工作就能正常进行,我们的每一个家庭就会多一份幸福和温馨,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安定。第四篇、依法执教心得体会刘惠萍

依法治校心得体会

依法执教,以德育人学习心得

青白石中学刘慧萍

随着我国法律的逐步健全,国家逐步走上了“依法治国”、高度民主的法制轨道。在教育领域,主要体现在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教师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树立高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众所周知,‘依法执教’,就是教师要依据法律法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其含义有二,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二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那怎样才能做到“依法执教,以德育人”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好教育法规是前提。

教育法律、法规,是规范教师行为的准则,是指导教师育人的纲领,是依法治教的前提和依据。《教师法》第八条明文规定,“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每个教师应履行的义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也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我经常学习各种教育法律、法规,经常收看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等相关栏目,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和职业道德意识,增强依法执教的观念和能力。

二、知法守法,为人师表是关键。

学生是未成年人,是受教育者,就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问题。尤其是我们在面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时,更应当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学生的心灵中去,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准症结,制订措施,并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还要有耐心,做好“学生的问题会反复、反弹”的心理预备,再次帮助他改正缺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的核心就是为人师表”。这在另一个层面上要求我们要依法执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也就是教师以身示范,为人师表,以模范行为影响社会,教育学生。

三、爱岗敬业、有爱心是基础。

爱岗敬业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是育人的基础。我们要树立“学校是我家,繁荣靠大家”的观念,只有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并为为这个家而奋斗,才能真正把“爱岗敬业”这一观念落到实处。

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还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他们。因为,爱是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基础,是教师的天职。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抚摸和问候,为学生整好领子,扣好扣子,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节,却会给学生的心灵极大的震撼,使他们从中感受到老师给他们的温暖,从而也喜欢接受老师的教育,努力把学习搞好,特别是对后进生的转变,作用就更大。

作为新世纪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对自己的事业有足够的认识,把

自己的才华和青春献给教育事业。在学生面前,我们教师应是道德的权威,每时每刻都在用我们的品格感染学生。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道德的楷模。

在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作为教育者不仅自己要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更要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能在法律的保护下茁壮而健康的成长。第五篇、学习依法治教心得体会

依法治校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执教进程》心得体会

发展教育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科教兴国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依法治教,必须有法可依。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主体力量,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依法执教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大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随着我国法律的逐步健全,国家逐步走上了“依法治国”、高度民主的法制轨道。在教育领域,主要体现在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这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要求的重要保障,也是树立高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按照市教育局部署(汴教党文【xx】15文件)和我校党支部“一学两争三优”活动实施方案和学习要求,我校全体党员于5月11日集体学习了《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执教进程》,由校长刘培兵同志主讲。学习内容共分四个部分:一、依法治国是执政党的执政之基,治国之本,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依法治教是保障教育事业正确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之一,也是依法治教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四、依法执教,是法律赋予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是教师的行为规范。

通过学习,使我对“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十分重要的,规范的教育行为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是在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都有衡量作用,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只有为人师表,规范行为,才能象蜜蜂一样酿出最甜的蜜献给学生,才能像蜡烛一样洒尽一偻偻阳光照亮学生的心灵世界。

一、依法执教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

依法执教是现代社会教师职业道德的新发展,是现代社会走向法制化的必然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近年来,我国大

力开展教育法制化工作,相继制定或者完善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广大教师依法执教提供了法律保障。作为现代教师,就必须树立依法执教的自觉意识,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养成依法执教的自觉行为。坚信依法治教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信依法执教是教育者沿着正确轨道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法律法规保驾护航,教育领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就要求教育者摒弃陈旧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让依法治教、依法执教深入到教育各个领域。

依法执教的要求是:第一,要依法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第二,要依法贯彻落实教育教学的各项法律和法规;
第三,要依法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掌握教育法律法规,正确履行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将学习的教育法律法规知识自觉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在教育教学中,要以教育法律法规为准绳,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在生活中务必依法律已,依法办事,教师应该是知法、懂法、守法的楷模。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担负起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二、依法执教要注意掌握正确的方法

首先,教师要知法守法。教师要努力学习各种法律、法规,特别是有关教师依教的法律和法规,深刻认识它的强制性;
在教书实践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的方针和政策;
《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基本任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守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及学校的要求。同时,教师应执行学校制定的具体计划,履行教师聘任合同中约定的教育教学职责,完成职责范围内的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质量。

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对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因此,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教师的基本义务。

其次,教师要大力宣传法律,要认真、踏实地做到依法管教、依法行教、依法保护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就必须强化依法执教的宣传力度,强化全社会的“依法执教”意识。《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并组织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在遵纪守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维护法纪。教师应当结合自己教育教学的业务特点,把政治思想教育与法纪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教育学生不仅守法而且还要维护护法律的权威。

三、依法执教,教师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依法执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除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以外,教师还要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教师所享有的社会权利、尤其是专业权利的多少,不仅反映国家和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重视与保护程度,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师在社会民众及学生心目的的威望与地位。因此,以法律手段确立、保障教师的权利,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必要措施。我国为此于xx年10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在《教师法》中,对教师的权利、义务、任职资格、待遇、职责、培养提高等都有具体的规定。《教师法》,既是国家与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制定教师政策、惩戒各种损害教师利益的违法部门及个人的法律依据;
也是广大教师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与地位的法律武器。它的颁布与实施,对于我国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依法执教”在规范我们教育行为的同时,也教育了我们自己。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按照法律办事,自己的合法权益才会得到充分的保证,这是我们实施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总之,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依法执教”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潮流和需要。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改革步伐的形势要求下,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主动更新观念,努力适应新形势,认真履行《教师法》等相关法规的规定。从点滴做起,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充分贯彻“依法执教”的精神,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充分尊重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教育问题、实施教学。依据法律,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恰当的教育手段。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学习和掌握有关的教育法规,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让“依法执教”真正落到实处。

开封市第十中学朱汴梁

xx-5-12第六篇、校长依法治校学习心得体会

依法治校心得体会

校长依法治校学习心得体会

依法治校,是指依照法律对学校各项事务进行管理。依法治校,就是要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依法按照章程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新格局。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依法治校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依法治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核心。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必定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校园。离开这一基本前提,即使校园其他方面呈现“和谐”状态,也不是真正的和谐校园。《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法律关于教育方针内容的表述,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在此基础上,党的xx大关于教育方针的论述增加了“为人民服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和“美”育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了教育方针的内涵。教育方针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性质,指明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落实党和国家对学校和所有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在需要。

依法治校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和一系列教育法规、规章。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在总体上已经覆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对教育方针、政策以及与之配套的各项具体工作原则、制度作出了规定。认真执行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严格按照其规定管理学校各项事务,就能从根本上确保正确的办学方向,使教育方针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

依法治校:保障师生民主权利的必然要求。

充分保障师生民主权利,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也是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教育民主和学术自由是现代校园的基本特征。只有在充分保障师生民主权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教育民主和校园的和谐。《教育法》第三十条第3款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教师法》第七条第5款规定: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我国《宪法》将受教育权利规定为公民的宪法权利,这是国家对受教育者的郑重承诺,意味着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当以维护学生的受教育权为前提。为了保障师生的民主权利,学校必须制定章程,建立各项管理制度,构建校内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明晰和理顺校内各种关系,确立适应学校改革与发展需要的运行机制,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发挥其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实行校务公开,建立校内监督约束机制。所有这一切,必须严格依法进行。有的本身就是具体落实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依法治校是师生民主权利的保障。

依法治校:平衡和调节校园利益关系的必然要求。第七篇、教师学习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依法治校心得体会

依法执教,以德育人学习心得青白石中学刘慧萍随着我国法律的逐步健全,国家逐步走上了“依法治国”、高度民主的法制轨道。在教育

领域,主要体现在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教

师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树立高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众所周

知,‘依法执教’,就是教师要依据法律法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其含义有二,一是教师的

教育教学行为要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二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

的合法权益。

那怎样才能做到“依法执教,以德育人”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好教育法规是前提。教育法律、法规,是规范教师行为的准则,是指导教师育人的纲领,是依法治教的前提依法治校心得体会

和依据。《教师法》第八条明文规定,“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关心、爱护

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每个教师应履

行的义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也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

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我经常学习各种教育法律、法规,经常收看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等相关栏目,不断提高

自己的法律和职业道德意识,增强依法执教的观念和能力。

二、知法守法,为人师表是关键。学生是未成年人,是受教育者,就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问题。尤其是我们在面对所

谓的“问题学生”时,更应当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学生的心灵中去,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

准症结,制订措施,并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还要有耐心,做好“学生的依法治校心得体会

问题会反复、反弹”的心理预备,再次帮助他改正缺点。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的核心

就是为人师表”。这在另一个层面上要求我们要依法执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也就是教

师以身示范,为人师表,以模范行为影响社会,教育学生。

三、爱岗敬业、有爱心是基础。爱岗敬业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是育人的基础。我们要树立“学校是我家,

繁荣靠大家”的观念,只有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并为为这个家而奋斗,才能真正把“爱岗敬

业”这一观念落到实处。

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还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像

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他们。因为,爱是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基础,是教师的天职。一个鼓励

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抚摸和问候,为学生整好领子,扣好扣子,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节,

却会给学生的心灵极大的震撼,使他们从中感受到老师给他们的温暖,从而也喜欢接受老师

的教育,努力把学习搞好,特别是对后进生的转变,作用就更大。作为新世纪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对自己的事业有足够的认识,把自己的才华和青春献给教育事业。在学生面前,我们教师应是道德的权威,每时每刻都

在用我们的品格感染学生。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使自己真

正成为学生道德的楷模。

在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作为教育者不仅自己要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高尚

的道德情操,更要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能在法律的保护下茁壮而健康的成长。篇二:

学习《教师法治教育读本》心得体会第一篇《教师法治教育读本》读后有感---赵明礼通过对《教师法治教育读本》的学习以及陈志良校长开展的讲座,使我认识到,作为一

名教师首先自身需要学习法律方面的理论知识,其次要注意在学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

的运用法律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到防微杜渐,正确处理一些以外事故。使学生在老师

的榜样作用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让学生度过快乐的校园时光作为新时代的教师,

我们要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来补充自己的大脑,让自己的法律意识更强。如:教师法、教

育法等一些基本的法规,这不仅有助于教师专业化队伍的形成,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维护自己

的权益,履行自己的义务。认识到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都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影响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必然是

多方面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需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法律意识,以法律意识正确的

理论为指导,更要勇于实践,在具体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培养、形成和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

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法律修养。

一、正确认识学习法律的意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内容包括八个方面,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

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育部xx年制定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八个方面

要求,第一条就是“依法执教”。为什么《教育法》、《教师法》、《规范》都把守法作为教师

的第一条?一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需要,二是教书育人工作的需要。三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四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五是规范自身行为的需要。因此作为人民教师明确学习教育法

律法规,依法执教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正确认识的权利与义务

(1)正确认识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教师法》赋予教师“教育教学权;
学术研究权;

生管理权;
与学业评价权;
获得劳动报酬权;
享受福利待遇权;
参与民主管理权;
参加进修

培训权”等八项权利。教师的六项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贯彻国

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

务;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

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关心、爱护全体学

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

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不断提高思想

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从法律的角度认识未成年学生的权利。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未成年人在学校享有

的权利:受教育权、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身体自由权和内心自由权、肖像权、财产受

到管理、保护权、独立财产权、荣誉权、拒绝不合理劳动权、民事活动代理权、平等对待权、

隐私权、拒绝不合理校内外活动权、休息娱乐权、生活获得照顾权、获得良好的校园环境权、

名誉权、拒绝乱收费的权利、著作权、民主自由权、民主监督权。

三、正确认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提要预防事故必须做好“三件事”: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建立完善安全制度、出现事故及时救

助。首先对学生进行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雷击等安全教育;
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等

课程实验安全教育;
进行体育课、实践课等活动安全教育;
提出同学之间矛盾纠纷处理、校

园生活中站坐行走规范、节假日往返学校交通安全、日常饮食起居卫生基本要求等等。其次

要完善制度,建立校园设施设备验收、检查、管理、维修制度;
建立校园教室、寝室、食堂、

实验室、运动场等日常管理制度;
建立学生违纪行为的处分制度;
建立校园危险物品物品使

用、管理、储藏、销毁制度;
建立学校传染病预防、救治、报告制度等等。再次要严格管理,

制定各种应急救助方案、组织学生开展火灾、地震、洪水等遇险逃生训练;
坚持对学校的使

用的设施设备进行经常性安全检查;
对学生中出现的违纪、违规、危险行为及时制止;
严禁

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对教师进行一般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
保证校医、保安等与安全有依法治校心得体会

关的人员配备;
保证校园的逃生、消防等安全通道畅通;
禁止校外闲杂人员进入校园等等。

最后,及时救助,在发生校园火灾、垮塌事故、交通事故,以及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时,

领导和教师必须挺身而出,组织学生撤离疏散;
对受伤学生应及时联系120急救;
对学生中发生食物中毒、传染病疾病流行除及时与120联系外,还应通知

上级领导和疾控中心到场,确定是否采取紧急措施,防止病情扩大。

四、正确认识事故发生后必须及时做好“四项工作”重要性,及时救助、通知家长、报告上级、善后处理首先是要积极救治,及时报告。学校万一发生了学生伤害事故,校长及全体教职工应在

第一时间组织所有力量并通过120急救电话和紧急联系附近医院等措施对受伤害学生进行全依法治校心得体会

力救助,力争使损失和影响减至到最低程度;
并及时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联系受害学生监

护人,有必要的要及时联系公安等部门。在事故处理过程中要端正态度,不能麻木不仁,更

不能回避隐瞒、拖延卸责,也不能一味自责、主动揽过。其次是要主动处理,科学应对。事故发生后校长及相关责任人要积极、主动、真诚地投

入事故处理之中;
要熟悉法律法规,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和学校;
要坚持底线,坚持原则

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要尽力安抚好家长,不要乱表态和大包大揽;
要尽量协调处理,不要使

问题复杂化;
要注重证据的收集,争取工作主动。因此,我要认真学习教育法制的基本知识,不断增强教育法制观念,在教育教学中自觉

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正确的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不断增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篇三:《教师法治教育读本》

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法治教育读本》学习心得体会美良中学符学琳通过对《教师法治教育读本》的学习以及陈志良校长开展的讲座,使我认识到,作为一

名教师首先自身需要学习法律方面的理论知识,其次要注意在学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

的运用法律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到防微杜渐,正确处理一些以外事故。使学生在老师

的榜样作用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让学生度过快乐的校园时光。作为新时代的教

师,我们要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来补充自己的大脑,让自己的法律意识更强。如:教师法、

教育法等一些基本的法规,这不仅有助于教师专业化队伍的形成,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维护自

己的权益,履行自己的义务。认识到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都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影响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必然是

多方面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需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法律意识,以法律意识正确的

理论为指导,更要勇于实践,在具体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培养、形成和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

在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法律修养。

一、正确认识学习法律的意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内容包括八个方面,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

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育部xx年制定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八个方面

要求,第一条就是“依法执教”。为什么《教育法》、《教师法》、《规范》都把守法作为教师

的第一条?一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需要,二是教书育人工作的需要。三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四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五是规范自身行为的需要。因此作为人民教师明确学习教育法

律法规,依法执教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正确认识的权利与义务

(1)正确认识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教师法》赋予教师“教育教学权;
学术研究权;

生管理权;
与学业评价权;
获得劳动报酬权;
享受福利待遇权;
参与民主管理权;
参加进修

培训权”等八项权利。教师的六项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

工作任务;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

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关心、爱护

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制止有害于学生

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不断提

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从法律的角度认识未成年学生的权利。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未成年人在学校享有

的权利:受教育权、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身体自由权和内心自由权、肖像权、财产受

到管理、保护权、独立财产权、荣誉权、拒绝不合理劳动权、民事活动代理权、平等对待权、

隐私权、拒绝不合理校内外活动权、休息娱乐权、生活获得照顾权、获得良好的校园环境权、

名誉权、拒绝乱收费的权利、著作权、民主自由权、民主监督权。

三、正确认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提要预防事故必须做好“三件事”: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建立完善安全制度、出现事故及时救

助。首先对学生进行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雷击等安全教育;
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等

课程实验安全教育;
进行体育课、实践课等活动安全教育;
提出同学之间矛盾纠纷处理、校

园生活中站坐行走规范、节假日往返学校交通安全、日常饮食起居卫生基本要求等等。其次

要完善制度,建立校园设施设备验收、检查、管理、维修制度;
建立校园教室、寝室、食堂、

实验室、运动场等日常管理制度;
建立学生违纪行为的处分制度;
建立校园危险物品物品使

用、管理、储藏、销毁制度;
建立学校传染病预防、救治、报告制度等等。再次要严格管理,

制定各种应急救助方案、组织学生开展火灾、地震、洪水等遇险逃生训练;
坚持对学校的使

用的设施设备进行经常性安全检查;
对学生中出现的违纪、违规、危险行为及时制止;
严禁

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对教师进行一般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
保证校医、保安等与安全有关

的人员配备;
保证校园的逃生、消防等安全通道畅通;
禁止校外闲杂人员进入校园等等。最

后,及时救助,在发生校园火灾、垮塌事故、交通事故,以及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时,领

导和教师必须挺身而出,组织学生撤离疏散;
对受伤学生应及时联系120急救;
对学生中发生食物中毒、传染病疾病流行除及时与120联系外,还应通知

上级领导和疾控中心到场,确定是否采取紧急措施,防止病情扩大。

四、正确认识事故发生后必须及时做好“四项工作”重要性及时救助、通知家长、报告上级、善后处理首先是要积极救治,及时报告。学校万一发生了学生伤害事故,校长及全体教职工应在

第一时间组织所有力量并通过120急救电话和紧急联系附近医院等措施对受伤害学生进行全

力救助,力争使损失和影响减至到最低程度;
并及时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联系受害学生监

护人,有必要的要及时联系公安等部门。在事故处理过程中要端正态度,不能麻木不仁,更

不能回避隐瞒、拖延卸责,也不能一味自责、主动揽过。其次是要主动处理,科学应对。事故发生后校长及相关责任人要积极、主动、真诚地投

入事故处理之中;
要熟悉法律法规,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和学校;
要坚持底线,坚持原则

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要尽力安抚好家长,不要乱表态和大包大揽;
要尽量协调处理,不要使

问题复杂化;
要注重证据的收集,争取工作主动。因此,我要认真学习教育法制的基本知识,不断增强教育法制观念,在教育教学中自觉

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正确的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不断增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xx年12月3日篇四:学习依法治教心得体会学习《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执教进程》心得体会发展教育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科教兴国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依法治教,必须有法

可依。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主体力量,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目前,

依法执教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大趋势。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这一基本治国方略。随着我国法律的逐步健全,国家逐步走上了“依法治国”、高度民主的法

制轨道。在教育领域,主要体现在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这是我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新时期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

“立德树人”要求的重要保障,也是树立高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按照市教育局部署(汴教党文【xx】15文件)和我校党支部“一学两争三优”活动实

施方案和学习要求,我校全体党员于5月11日集体学习了《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执

教进程》,由校长刘培兵同志主讲。学习内容共分四个部分:一、依法治国是执政党的执政之

基,治国之本,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依法治教是保障教育事业正确科学

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之一,也是依法治教在学

校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四、依法执教,是法律赋予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是教师的行为规范。通过学习,使我对“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十分重要的,规范的教育行为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每一个教

育工作者是在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都有衡量作用,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只有为人师

表,规范行为,才能象蜜蜂一样酿出最甜的蜜献给学生,才能像蜡烛一样洒尽一偻偻阳光照

亮学生的心灵世界。

一、依法执教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依法执教是现代社会教师职业道德的新发展,是现代社会走向法制化的必然要求,教师

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教育法制化工作,相继制定或者完善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职

业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广大教师依法执教提供了法律保障。作为现

代教师,就必须树立依法执教的自觉意识,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养成依法执教的自觉行为。

坚信依法治教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信依法执教是教育者沿着正确轨道实施素质教育

的保障。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法律法规保驾护航,教育领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

抓,就要求教育者摒弃陈旧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让依法治教、依法执教深入到教育各个领

域。

依法执教的要求是:第一,要依法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第二,要依法贯

彻落实教育教学的各项法律和法规;
第三,要依法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掌握教育法律法规,正确履行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将学习的教育

法律法规知识自觉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在教育教学中,要以教育法律法规为准绳,

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在生活中务必依法律已,依法办事,教师应该是知法、懂法、守法的楷

模。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担负起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

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二、依法执教要注意掌握正确的方法首先,教师要知法守法。教师要努力学习各种法律、法规,特别是有关教师依教的法律

和法规,深刻认识它的强制性;
在教书实践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的方针和

政策;
《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基本任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

遵守各项教育法律、法规及学校的要求。同时,教师应执行学校制定的具体计划,履行教师

聘任合同中约定的教育教学职责,完成职责范围内的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质量。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是对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因此,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教师的基本义务。其次,教师要大力宣传法律,要认真、踏实地做到依法管教、依法行教、依法保护学校、

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就必须强化依法执教的宣传力度,强化全社会的“依法执教”意识。

《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第八篇、依法执教心得体会

依法治校心得体会

农村中小学依法治校的思考

万崖小学师番斗

xx年一月

实施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合格人才及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的需要。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实施依法治校能力,建设和谐校园?笔者认为应该抓好下列几个方面:

一、增强法制意识,提高教师整体水平

目前农村中小学,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教师本身的法律知识较欠缺,对《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知之不多,更不用说教育部出台的《校园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其它新出台的法规。所以农村中小学教师必须自己要先学法、懂法,才能用法律武器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合法权益。

二、实施依法治校,保障校园和谐

实行依法治校,就是学校领导要根据法律法规对学校实行有效管理,制定出的各种校纪校规要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对师生的管理也要依法进行,不能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实行依法治校就要不断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依法治校,教师要依法执教,注意教育方法的合法性,绝对不能采用野蛮粗暴的教育方法,不能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利和受教育的权利。

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促进学生知法守法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地开展法律教育。就初中生而言,运用以案说法的方式,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案例,配合适量的插图,分析评说,比较全面系统地讲法说理,从以法育人和以德育人的角度出发,突出重点,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法律的内容和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学会依法办事和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制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举办法制讲座、板报、法律知识竞赛等,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运用法制教育电教片、录像带、光碟等。

四、严格学校安全管理,确保师生人身安全

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对校园设施和场地的安全排查力度,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整改。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力度,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五、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促进社会与学校和谐

一是积极主动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和司法部门,加大对当地群众法律知识和国家方针、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要与当地党委、政府和司法部门保持密切关系,把当地党委、政府和司法部门作为我们农村中小学依法治校的坚强后盾。二是保持学校与社会、家长的联系,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尤其是要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制度,让教师成为家长的贴心人。据调查,现在与10多年前相比,教师与家长的电话联系明显增多,但教师家访明显减少,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远不及10多年前教师与家长的关系那么密切。说明电话联系的效果远不及家访的效果。家访一方面能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各方面表现;
另一方面也能及时向家长宣传国家一些新的教育政策、法律法规和学校的一些管理制度,并加深教师与家长的感情。所以,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制度,把教师的家访次数和效果作为对教师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教师与家长关系密切了,学生在校出了事,也能相互理解,学校处理起来就比较简单。反之,由于教师平时不家访,服务意识淡薄,高高在上,甚至与家长电话联系都很少。一旦学生在

校出了问题很难处理,甚至一点小事都有可能闹大。总之,要实现农村中小学真正依法治校,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的法律知识水平一定得提高,学校对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宣传一定要到位,学校依法治校的意识一定要增强,学校的安全措施一定要细致,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一定要顺畅,只有这样,农村中小学的校园和谐才会有保障。

内容仅供参考

第6篇: 培养法治思维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论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法治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进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法治社会是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法治建设是提升区域形象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社会治理转型的必经路径,是制度创新的样本,标志着区域文明程度、综合实力的高度,对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繁荣,引导区域社会有序、健康、快速发展和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平安具有重要意义。
我认为,要搞好法治建设,实现理想的法治社会,依法治国,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是法治建设的基础
法治建设需要坚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基础,而公民的法律素质则是其不可或缺的主体基础。法律素质作为公民的内在观念式和外在行为方式,不仅是公民作为“法律人”、“政治人”存在的标识,而且构成了公民作为依法治国主体的主体基础。换言之,在人民主权的原则下,公民的存在是其应当成为依法治国主体的直接依据,而公民法律素质的状况则是其可以成为依法治国主体的基础条件。这个基础性条件越充分,公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性就越容易实现;
公民主体性实现得越充分,依法治国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就越能够得到体现和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制约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因此,大到一个国家,小到某个区域,要实实在在地推进法治建设这一伟大事业的进程,就应当高度重视并且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只有公民具备了较高的法律素质,才能理解立法的本意就是规范和制约公共权力,保护民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才能有效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才能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保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才能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才能充分调动参与法治化进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是法治建设的关键
1/3



通过这一系列学法用法制度的完善和实施,使广大领导干部深刻理解建设法治国家是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文明的必然趋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
使他们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围绕“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内容,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
使他们充分认识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转变观念,带头学习法律知识,成为学法、懂法、用法、守法、护法的楷模;
使他们努力提高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依法执政和运用法律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本领。
三、强化xx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保障
司法是保证权利得以合法救济的最后一道屏障,是实现、维护和争取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只有保证司法公正,严格依法办事,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才能不断地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只有保证司法公正,公民才会相信法律是限制、约束权力,保护权利和自由的,才会将纠纷诉诸法律,法治建设才能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要推进法治建设,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必须全面履行司法职能,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严格地适用法律,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依法办事、正确、合理、及时,真正做到既合法,又公正,从而达到司法的最佳效果。与此同时,司法机关还必须努力践行司法为民的宗旨,完善方便人民群众进行诉讼的各种制度,加大对符合司法救助条件当事人的救助,逐步建立起以当事人自动履行为主、法院强制执行为辅的执行机制,认真做好裁判后的息诉工作,妥善处理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围绕“公正与效率”的主题,稳步强化和推进司法公正,促成法治价值目标的实现。
四、提供人力、财力、物力保障
人力、财力、物力保障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支撑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与推进都必须具备最基本的人、财、物的支持和保障。法治建设也不例外。法治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大力普及法律知识、营造法治氛围、建设法治环境、弘扬法治精神、展示法治权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哪个环节都离不开必要的人、财、物作后盾。具体来看,人作为最根本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宏观上,一个地区的法治建设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需要采取贯彻落实规划的
2/3



具体措施,需要不断分析总结、完善提高法治建设的质效,这一切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因素,所以必须为普法依法治理办事机构设置一定的编制,配置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需要相适应的人员,明确职责任务,使工作人员的职能作用与依法治理的地位相适应;
微观上讲,无论哪一类学法对象的学法,都必须有一去具备一定法律知识、能将法律正确地传授给每一位有接受能力的学法者的专业普法队伍,能真正把法治的精神传播给广大群众;
无论采取何种措施、如何营造氛围、如何展示法治权威,也都必须要有具体的人员来操办。法治建设点多、面广、量大,所以人员的充分配置显得十分关键和重要。同时,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财力和物力的保障也显得尤为重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法治建设,在确保了人员配置的同时,也必须投入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从法治建设的主体来看,必须不断地学习法律知识、增强自身法律素质、提高普法工作的能力,这不仅要从实践中获取经验,更要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学习新颁布的法律法规,接受一定的培训和教育,这需要财力和物力的支持;
从法治宣传的载体来看,宣传场地的建立、宣传硬件设施的配备、宣传资料的印刷发放、宣传设备的配置无不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从法治建设本身来看,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监督、完善和考评、激励机制,推动和促进建设进程及质量。
加强法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之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贵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部门各负其责、各尽其能、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贵在求真务实,贵在坚持不懈。相信,只要上下齐心协力、不懈奋斗,法治建设必将为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3/3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法治 思维 培养法治思维心得体会 培养法治思维心得体会 培养法治思维的心得体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