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阿达文秘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自查报告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发言稿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正文

【教育调研】关于区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调查报告作者:区人大常委会调查组(完整)

时间:2023-06-02 13:18:01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区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品质,开创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局面,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区人大常委会朱启龙副主任带领调查组于8月25日对我区区域教育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调研】关于区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调查报告作者:区人大常委会调查组(完整),供大家参考。

【教育调研】关于区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调查报告作者:区人大常委会调查组(完整)



关于区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品质,开创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局面,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区人大常委会朱启龙副主任带领调查组于825日对我区区域教育均衡工作开展专项调查监督。调查组组织我区街道(镇)部分人大代表和教师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区教育局的工作汇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区域教育均衡工作主要措施和成效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围绕创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宗旨,多举措、多渠道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底通过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评估。

(一)办学条件逐步改善

以“均衡、协调、优质、高效”为发展目标,统筹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设施布局,努力促进教育规划、办学条件、教育经费、队伍建设、教育质量和教育管理等 “城乡一体化”。新建、扩建、改造提升了百里路小学勤奋校区、鞋都三小、广场路小学白鹿洲校区等一批教学设施薄弱学校,逐步改善了全区办学条件不均衡现象;以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为目标,开展“新优质学校”创建活动,瞄准“均衡发展”目标,突出“人的发展”理念,实施“分层教育”方法,第一批学校南汇小学、藤桥实验小学、蒲州育英学校等8所已正式启动。

(二)师资配置逐步平衡

积极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出台《XX区义务教育集团校教师轮岗交流暂行办法》和《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建立相对稳定、流动有序、资源共享、均衡发展的教师交流机制,引导骨干教师和校长向乡镇学校和城区师资相对薄弱的学校流动,超编学校教师向空编学校流动,公办学校(幼儿园)向民办学校(幼儿园)流动,并且规定在教师职称评定、年度考核、评选优秀等工作中,优先考虑参与轮岗的教师。2015年全区共有305名义务教育校长、教师参加交流工作。其中校长20名,占符合交流条件校长人数的100%;骨干教师87名,占符合交流条件骨干教师人数的26.8%、普通教师300名,占符合交流条件普通教师人数的18.3%

三)入学机会逐步公平

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坚持所有辖区学生实行免费免试就近入学,有效遏制辖区生择校现象,严格实行常态编班,不准搞重点班、集资班、特长班,确保生源配置均衡。全面推行新居民“积分制”管理,对于非鹿城户籍的新居民,严格落实《XX区新居民随迁子女积分制入学办法》,以积分作为主要入学依据,与公共服务挂钩,凡符合省定条件和积分标准的新居民子女全部安排到公办学校就读,享受同城待遇。同时,全力打造XX区小学招生信息化智能便民平台,依托微信公众服务系统,集政策自助查询、小学施教区查询功能、远程报名预约等功能为一体,使招生更加便捷和透明,目前该平台用户数已超过10000人。

二、区域教育均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深化教育改革,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与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区域和校际差距依然存在

城乡学校之间、集团校内各校区之间由于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师资等原因造成的差距短期内难以完全改变。群众长久以来形成的择名校、学区房、选名师的观念使中心学校的学生超负荷,而一些新建的学校、农村学校、集团校内的非中心学校校舍等硬件设施很好却学生不愿进,形成新的不平衡。

(二)教育经费仍显不足

尽管近年我区教育经费投入有所增长,但相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投入仍显不足。一是教育设施、建设维修投入经费不足。教育集资收费取消后,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狭窄,建设项目经费也逐年减少,致使许多学校面临教育设施老化无力更新(我区各校生均计算机比、生均图书比全市排名均较落后),校舍陈旧却缺少维修改造资金,拟建和新建学校建设速度缓慢致使学位不足,无法满足学生上学要求。二是生均公用经费居全市末位。生均公用经费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区财力有限,几年来生均公用经费仅仅达到全省生均经费的最低标准,低于其他县市(区),居全市末位,而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非鹿城户口占 42.97%,占用了教育资源。

(三)教育管理机制亟待完善

一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区学校音体美、信息技术等专职教师配备仍然不能满足学校教学工作需要,乡镇中心校的技能科教师大部分为兼职教师,同时也存在虽然专职但并不专业对口的情况,影响了教学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二是我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聘任的政策难以发挥教育均衡的机动性,不利于人才引进和教师校际流动,而且目前我区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远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三是教师流动机制仍待完善。虽然我区推出系列教师和校长向乡镇和薄弱学校流动的制度,但由于路途远、工作环境差、补贴少等原因,留住人却难留住心,教学效率低,难以发挥较大作用。

(四)学校布局和规模与需求矛盾日益凸显

近年来,随着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外来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大量进入城区,义务教育段学生数量迅速增长,中小学校布局和办学规模与经济社会和城市快速发展不相适应问题日益凸显。从城区学校布局来看,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与城区有限教育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东部XX区域住宅密集、人口密度大、教育资源布点不足问题相当严重,中小学校普遍超负荷运转,部分重点小学存在大班额现象,形成严重区域和结构失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择校现象,也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形成反差。西部地区如双屿工业区、藤桥工业区等地区由于流动人口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量集聚,周边缺少配套的学校和幼儿园,教育保障需求大,现有学校容量、办学规模与入学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显现。

三、加快推进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一)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完善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

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把区域义务教育布局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城乡发展状况、未来生源变化情况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确定学校办学规模,优先保障学校布局调整用地和教育部门提前介入规划制定。新建居民小区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使学校布局和规模与学龄人口分布相适应,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消除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一是保障法定教育投入,依照“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的目标,依法落实和提高教育经费特别是生均公用经费。严格执行“新居民随迁子女积分制”,有效控制非鹿城户口学生比例,提高教育资源利用。要安排经费有计划的更新教育设备(如教学用多媒体),提升教育质量。二是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规范有序地进入教育,确保农村和薄弱学校改善、建设资金需要。

(二)建立和完善“以区为主”的教师管理体制

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实施办法,适时做好中小学教师自然减员补充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学校的教师短缺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要建立教师终身教育体系,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促进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将师德考评和培训学习与教师聘用提拔评优晋升直接挂钩,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要积极推进和完善校长任期制和轮岗交流制度,加大优质学校校长和中层管理人员到薄弱学校交流任职的力度,加大对区域内教师资源的调配力度,推动校长和教师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合理流动,提高师资均衡配置水平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同时还要改革教师人事管理(如调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创新资源管理方式.按照浙政发〔201326号、浙教人〔201370号文件精神,建立由区编办、区人社局对区域内公办学校教职工编制、人事管理实施宏观管理、指导和监督;区教育部门负责统筹教师资源配置,引导骨干教师和校长向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流动、向空编学校流动的教师管理制度,推进“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激活存量”为区域教育均衡注入活力

政府和教育部门在抓品牌学校建设,做长“长板”,发挥优质公办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时,要补齐“短板”,努力激活农村和薄弱学校的“师资存量”,共同进步。一是要完善激励机制,坚持公共教育经费、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优评先、绩效工资分配等向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倾斜,适当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补贴,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二是要善于运用需要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抓住教师的主导需求,通过宣传、奖励等手段,激发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调动工作积极性。要“激活”教师自我教育和主动学习的需求,创新培训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农村学校教师进修培训便捷度,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四)创新方法,扩面提质,有效推进区域教育健康发展

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机制,定期对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完善教育督导机制,加强过程性督导,充分发挥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作用。坚持招生改革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关注残疾儿童、贫困儿童、留守儿童上学问题,建立和完善督促、济困监督教育保障机制,推进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试点工作。要构建丰富多样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鼓励学校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品牌,追求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的义务教育,初步形成多元办学和品牌效应,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