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阿达文秘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自查报告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发言稿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xx师范大学省重点学科政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1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上讲话(全文完整)

时间:2023-11-25 19:19: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xx师范大学省重点学科政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1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上讲话(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xx师范大学省重点学科政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1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上讲话(全文完整)

不图建设首功,但求未来可期

——在xx师范大学省重点学科政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1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同事,同志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作为江西师范大学政治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向拨冗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最热忱的欢迎!对长期以来一直关心和支持江西师范大学政治学硕士点建设的各位好朋友,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十年征程,十年奋进,十年收获。从2012年秋季首批招收政治学硕士研究生开始,到今年秋季,江西师大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经历了整整十年;
如果从学校在2009年秋季重点立项建设、申报获批算起,则有13年之久!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当时,政法学院(2015年分设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学院)提出建设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并朝着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目标前进,一面促进学科发展,补齐学校学科布局的短板、填补江西省政治学学科建设的空白点;
一面呼应政治文明建设的社会需要,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政法学院的这个要求和建议,得到了学校高度重视和支持,经过科学论证,纳入到次年(2010)学校制定的“十二五学科发展规划”之中,被列为八个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学院一面整合队伍,明确学科发展方向,聚焦学科特色;
一面制定发展规划,把建设步骤、措施、路线图、时间表与发展目标、学科内涵有机整合起来,在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同时,获批省重点建设学科。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退下来了的老领导、老同志,如教育厅原副厅长洪三国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傅修延教授,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原常务副院长、学科办公室原主任陈抚良教授等等,还有今天参加研讨会的老教授、老导师,如王玲玲、吴仁平老师,调离学校的骨干教师聂平平教授、胡宜教授等等。正是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同情共感,才使我们得以克服起步阶段的重重困难,才使我们走在江西省政治学学科建设的首位,也使我们今天从源头上看,当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真是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还要感谢十多年来与我一道前行、一道坚守,相互鼓励、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的同事们,正是他们与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①,我们才能一起团结奋斗,使政治学学科建设从无到有,不断充实学科内涵,提升学科发展高度,不断刷新学科面貌。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建设发展,与政治学一级学科取得进步,成为其重要支撑是密不可分的。推进学校政治学学科建设发展,是我当时担任副校长分管学科与研究生工作的一项内容,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担任学科建设负责人、带头人,则是学院领导班子以及同事们对我的信任和鞭策,这是我始料不及、一直感到诚惶诚恐的!

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了一千三百四十七年前,少年英姿的王勃在距离此地10公里的滕王阁写下的不朽名篇《滕王阁序》,他说:“十旬休暇,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②遥想当日文化盛宴,穿越千年,让人心驰神往。千年文脉,气象浩浩,历久弥新,泽被后世。今天,我们在江西师范大学政治学硕士点建设10周年之际,还特别有幸请到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相关专家和学者,更是“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③。让我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相聚在一起,克服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困难和不便,切磋学术、总结经验、展望未来、继续前进,以一种现代学术会议的崭新方式,呼应和致敬千年前那场光耀后世的文化盛会吧!

今天,我们召开学术研讨会,就是要以学术创新促进学科建设、以队伍凝聚推动学科进步、以研究产出凝练学科特色、以人才培养凸显学科贡献为目标,立足于政治学前沿理论与现实问题,对政治学学科发展方向、重点研究领域、研究生教育、社会服务等问题进行深度探讨。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小规模、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借助各位知名专家的智慧和指导,对江西师范大学政治学硕士点建设10年来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继续办好政治学硕士点,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开启江西师范大学政治学硕士点建设下一个充满期待、续写辉煌、接续发展的10年。

借此机会,我向大家报告政治学硕士点建设的主要情况。总的来看,10年来,江西师范大学政治学硕士点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硕士点重点建设单位提升为省级重点学科的发展过程。政治学学科是江西师范大学文科优势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的重要支撑学科。在2003年中共DS、科学社会主义二级学科获批硕士点基础上,经过整合发展,政治学学科于2010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批江西省重点学科,2012年正式招收首批政治学硕士研究生,完成13名招生计划。2021年,本学科在《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被评为三星级学科,排名35位。

10年来,我们建设了一个坚实的学科发展平台。依托政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我们相继建设了江西省廉政文化研究中心、江西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中心、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社会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平台,并以这些科研平台为载体,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合理配置师资力量,深化展开政治学相关领域研究。在专业设置上,目前政治学硕士点共设有政治学基本原理、中外政治制度、国际政治、中共DS、国际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六个研究和招生方向。其中,政治学基本原理研究方向突出社区建设与城乡基层治理研究、中共DS研究方向突出红色文化与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方向突出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研究,学科的研究领域不断深化,研究力量不断强化,研究特色不断擦亮。在这些研究方向上,我们既尊重学科属性及其发展规律,又兼顾地方师范大学的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面向,更明确重点、抓住关键。

10年来,我们关注学术前沿问题,产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高层次研究成果。我们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多项结题成果获得“优秀”“良好”等次;
各类省部级项目50余项;
在以《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为代表的各类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100余篇有质量、高水平论文;
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
撰写18篇调研报告获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并被国家民政部、江西省人民政府采纳;
获得省部级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二等奖10余项。这些成果获得了好的学术评价、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

10年来,我们形成了一支由学科带头人领衔、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队伍。本学科师资队伍现有专职人员18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2人,博士学位教师15人。人才队伍的学缘、学历、学位、年龄、专业结构合理。学位点负责人张艳国教授现为二级教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江西师范大学省级协同创新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中心首任主任、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津贴专家。在团队中,周利生教授为国家“万人计划”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还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金牌研究生导师”、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等。

10年来,我们聚焦人才培养,培养了一批高质量有用人才。截至今年,我们共招收了154名政治学硕士研究生,已有120人顺利毕业。在这些毕业生里,共有20人到各级党政部门工作,32人到各级高校工作,15人到各地中学工作,10余人到各级企事业单位工作,2篇硕士论文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获得校级优秀硕士论文荣誉,一名学生获得全国“挑战杯”大赛金奖。他们朝气蓬勃,富有活力,作为一股新鲜力量,正在社会各个领域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毕业生里,共有13名优秀毕业生被名校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在今年毕业的13位学生里,也有三位同学考取国内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其中两位被“双一流”高校录取。我经常说:“培养一个人才,振兴一个家庭,造福一方社会。”④这是指导我们办学育人的基本理念,它被有力有效地贯彻在过去10年的办学过程中。看着一拨又一拨孩子健康成长成才,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体现他们的担当,我们感到莫大安慰和由衷喜悦。

10年来,我们围绕学生成长,不断完善研究生学术培养方案。一是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研究创新工程”,打造由“青马读书会”“青马论坛”“青马课题”“青马学刊”构成的“青马”育人品牌。切实加强在读研究生参加科学研究、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专门技术训练的管理,保证和提高在读研究生培养质量。2021年共获批省级“青马课题”6项,组织“青马论坛”10期,主办“青马读书会”12期,推出《青马学刊》7期。二是鼓励研究生外出参加学术活动和比赛活动。我们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江西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规定》,把外出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们积极参加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红色文化宣讲团等社会实践,广泛参与由社会发展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等学术平台发起组织的各种社会调研活动,取得较好成果。例如,2021年政治学研究生赵亚茹等同学的《整合党的基层阵地资源 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荣获第十七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三是突出研究生教育特色亮点。我们立足江西红色文化教育优势,运用地方红色资源,创设思政课堂实践教学基地认知DS,创作红色主题艺术作品感悟DS,创新“红色走读”体验DS,让学生由学习者、旁观者变为体验者、施教者。2021年,由导师带领研究生前往瑞金组织开展“红色走读”研学活动,在列宁小学旧址进行现场教学,实地参观“红井”,在群众路线广场重温入党誓词,在纪念塔前寄哀思等一系列活动,其目的就是探寻红色足迹,感悟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苏区精神。我们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不断受到学生欢迎和专家好评。

10年来,我们注重发挥服务社会的智囊作用。我们形成了一支以社会建设和社区治理为研究方向的稳定团队,出色地完成了从中央部委到地方基层的多项委托工作,得到服务对象的充分肯定和高度尊重。我们的社会服务有两个特点:一是服务层次高。团队负责人最早主持论证了武汉百步亭社区模式,参与论证“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厦门模式。团队中有的成员曾任民政部“全国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有的成员被江西省民政厅聘为社会治理专家顾问,有的成员被南昌市聘请为社区治理专家顾问。从2014年以来,团队连续多年受民政部委托,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服务民政部研究决策需要,相继完成“社区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策建议”等10余项委托任务,研究成果均得到民政部充分肯定。目前,团队正在开展民政部委托“2022年社会治理动态监测平台及深度观察点网络建设”项目研究。二是研究成果层次高。在服务社会治理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积极进行理论思考和学术探索,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团队研究成果《我国社区治理的困境与出路》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后,受到民政部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并由民政部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司研究落实。研究团队撰写的《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构成要件及其实现路径》《大数据融入智慧社区建设:时代价值与现实路径》等10多篇高水平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权威期刊全文转载,研究成果受到业界同行认可和积极评价。

回顾10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固然要看到学校政治学学科建设在科研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和队伍建设上取得的一些成绩和进步,珍惜各方面为我们发展倾注的友谊和提供的帮助,攒足干劲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
同时,我们还要找准坐标系、找对参照系,对标对表新时代政治学学科建设的新任务、新目标和新要求,补短板,强弱项,不断与先进缩短差距,积极担负学科建设、育人育才的庄严任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上争创一流业绩。

朋友们!我们的政治学硕士点建设第一个十年已经成为过去时,再多的成绩、再多的荣誉都已经变成我们继续前进的基础和条件。“不畏浮云遮望眼”⑤,登高接力启新程。下一个十年已经悄然向我们走来,新的压力、新的期望正在来临。我们只有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以恭谦之心、谦卑态度敬畏学术、热爱学生,才能充分把握下一个十年发展机遇,开辟未来、大展宏图,书写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新时代壮丽篇章!

——展望未来,我们要注重学术研究的导向性。学科建设包含多维度评价指标,我们要多向发力,尤其是要注重学术研究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为此,我们要注重学术研究的前沿性,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师生对标高层次学术刊物,多出精品,多发代表性成果。同时,鼓励老师们继续瞄准国家级课题申报。国家级课题是展开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和条件,为学科建设提供支撑成果和资金支持,是重要的学术资源。我们要继续鼓励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积极申请国家级课题。我相信,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只要我们持续发力,不懈怠,不折腾,不动摇,未来的发展一定是可期可待的。

——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人才培养是办学从教的重要社会功能,是教育承担的重要责任和光荣使命。老师只有播下火种,才能照亮社会的未来。育人育才,首先要重视学生培养。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学生是彰显教育综合实力的最好体现,也是重要的教育评价标准。当老师要像我的导师章开沅先生所教导的那样,“像老母鸡带着小鸡扒食一样”⑥,着眼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导向,既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也要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在思想、学术和人生的方向上引导其健康成长。其次是帮助青年教师成长。这些年轻教师是学科点建设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要善待他们、厚待他们、优待他们。只有他们成长起来,学术团队才会稳定,学术研究创新才会永续。因此,我们这些老先生不要担心花了时间和精力,做了无效劳动,其实这是强基固本的善事、好事、美事。我倡议,老专家要在学术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上多同青年学者交流,多做点辅助工作、引路工作,帮助他们进步,守护他们成长,乐见他们成名成家。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术学科共同体才会越来越强大,而强大的学术学科共同体也会反哺每位成员,如同生活在水里的鱼一样,无穷的水域才会为渺小的个体提供无限宽广的发展空间。

——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加强学术交流的深入性。深化学术交流,借鉴有益经验,不断壮大自己,这是办学治学的重要经验。我们不能闭门造车搞学科建设,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学术研究;
否则,就会一潭死水,丧失生机活力。从学术发展的规律性经验来看,我们必须学会,并且要不断向兄弟单位学习,诚恳谦卑地向名家大家请教,畅通学术交流的渠道,保持包容的心灵,秉持开放的态度,兼包并蓄,综合创新。只有了解最新学术信息,知晓前沿理论成果,掌握研究最新动向,我们的研究才能讲得出“北京话”,才能在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研究成果才能产生社会影响力。能不能讲“北京话”,会不会讲“北京话”,讲多讲少“北京话”,这是衡量一名学者是否进入学术主流、学术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准和尺度。因此,不论是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还是在学生培养上,我们都要继续鼓励师生们走出去,敢闯学术高原,勇攀学术高峰,树立学术高度,仰望学术高点,不断激发学术创新创造的活力动力。

——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增强投入学科建设情怀的饱满性。人是理性的动物,更是情感的动物。很多时候,饱满的情绪、充沛的情怀会产生精神变物质的强大力量。不可否认,学术活动是一项高度的文化自觉工作,需要科学精神和理性态度;
但在很多时候,学者做出学术创新的业绩来,往往需要学术情怀和学术使命充当内在的驱动力。因此,在学术研究和育人育才中,人们常常用“情怀真不真”来检验研究者和教育者。一般说来,人们只有心怀明灯高塔,才能做到笃行不怠,行稳致远。这些年,我接触过许多研究生和青年学者,那些有学术情怀、有学术追求、有学术梦想的人,三五年就能看出变化,他们很快能够跟上进步的节奏、创新的节拍,具有一股子创新创造的激情活力;
反过来,那些欠缺者的进步就不是那么明显了,有的甚至是原地踏步,或者是不进则退。我常常说:“心中别有欢喜事,向上应无快活人。”这既是讲给学生听的,也是不断策励我自己的。我认为,既然从事了这份职业,选择了这个行当,我们就应该养成同这份职业相适应的心理机制和精神状态,明确“为什么出发?从哪里出发?将要走到哪里”的问题。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觉得当研究者、教育者是件苦差事,而是时常感到乐在其中,享受奋斗过程的快乐和产生成果的乐趣。

——展望未来,我们要提高遵循学科发展、学术创新、育人育才规律的自觉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表现为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之中都有支配其发展的规律性。人们只能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运用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不能企图颠覆规律、改变规律,更不能漠视规律、忽视规律。人们尊重规律就会变得聪明,变得睿智;
反之,就会愚蠢起来,办错事甚至是坏事,贻误甚至是败坏事业发展。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事业上,规律的作用也是如此。尊重学科发展规律者强,顺应学科发展规律者胜;
逆学科发展规律而动者折腾,“折腾穷,穷折腾”,就会产生“人心乱了,队伍散了,学科垮了”的恶果⑦。因此,有关尊重规律的大道理还是要经常讲,常讲常新,形成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环境,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积累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避免走弯路,避免遭受挫折。学科建设如同种树,砍树容易种树难;
大树底下好乘凉,有树遮风挡雨,无树旱死庄稼。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中,有很多规律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共识,是经验的理论总结,这是必须遵守的法器。譬如,尊重学科发展、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历史,吸取经验,而不是违背历史、藐视前人,更不能抹杀前人的劳动和成果,坚决反对和抵制“下山摘桃子”的不道德行为。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重在积累,一代一代人投入其中、乐在其中,添砖加瓦、浇水施肥,“静待花开”,而不能折腾它,更不能借助行政的力量支配它,坚决维护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应有尊严、独立性和健康的学术生态,坚决抵制和反对“权力大者学问大”式的“假教授”“水博导”“假学者”“伪专家”⑧。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是很专业的事情,专业的事情要靠专业人士来做。尊重人才,凝聚人才才能推动事业发展,而不能像盖房子、组合家具那样,随意大拆大建、违背学科发展规律,胡乱作为,经常造成学科团队聚散离合,破坏队伍稳定安定;
而是要按照学者的专业兴趣、学科爱好、性格意愿自愿组合成学科、教育团队,坚决抵制和反对靠权力谋取学术资源、建立“私家卫队”式的学术不端甚至是学术腐败。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要遵循专业行业规范,遵守从业规矩。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是从业的基本要求,靠规矩和规范形成学术共识,约束人们的行为。破坏规范和规矩者,就会遭致行业的拒斥和惩罚。我们要坚决抵制和反对规矩、规则和规范的破坏者,无论是谁,无论他官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我们都要有维护学术文化的坚定性和坚韧性,敢于并勇于反对“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式的学术下三滥,就像赶过街老鼠一样,“鸣鼓而攻之”⑨。我衷心希望经过十多年发展、锻炼的我们这支学科、教育团队,其学术自觉、教育自觉能够越来越成熟,善于认识规律,能够把握规律,科学驾驭规律,把学科发展得更好,把教育锤炼得更精,把队伍磨炼得更优更强,取得更多好成绩大成果!

这次会议之后,我就要“交班”了,不再担任政治学学位点负责人了,这项工作将由下一代来接棒,通过严肃的学术程序把他们推到前台来谋发展。因此,我的这篇报告,与其说是对学校政治学学科建设发展的总结和反思;
倒不如说,是我对十多年来我主持这项工作的一份检讨和剖析。古人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⑩希望我的这番话对于后来者能够知所敬畏和自省,有所启发和帮助;
“行百里者,半九十”⑪,我希望未来的发展不辜负前人的拼搏和努力,一代更比一代强!

最后,祝愿江西师范大学政治学学科建设在各位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在所有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扎实推进、蓬勃发展;
祝愿各位专家学者、同事们、同学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学习进步、家庭和睦、生活幸福,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成绩!

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xx师范大学省重点学科政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1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上讲话 重点学科 政治学 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