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阿达文秘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自查报告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发言稿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气象意见】常州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范文推荐)

时间:2023-06-21 12:09:01 来源:网友投稿

常州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为充分发挥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福祉安康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加快我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进程,为全市“两个率先”奠定坚实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气象意见】常州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气象意见】常州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范文推荐)



常州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为充分发挥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福祉安康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加快我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进程,为全市 “两个率先”奠定坚实基础,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苏政发〔20129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十二五”发展总体要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面向常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期盼,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加快推进综合气象监测体系、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科学管理体系和基层气象台站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全面提升气象科技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基本原则。立足常州实际和气象工作基础,坚持集约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坚持特色发展,统筹规划实施,积极探索符合科学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和常州特色的气象现代化建设道路。

(三)总体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满足常州地方需求和江苏气象事业发展要求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支撑能力明显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气象服务领域更加广泛,气象事业整体实力居全省领先水平,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二、主要任务

(一)建设设备先进、布局合理的综合气象监测体系

优化调整气象监测系统布局。结合地方气象服务需求,科学优化调整观测站点功能、布局。改造升级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乡(镇)气象灾害自动观测站。布设风廓线、能见度、霾、辐射、温室气体等自动观测站。统筹建设农业、城市、能源、交通等专业气象监测网。到2015年,气象观测站网布局空间分辨率平均小于8公里,常规气象观测要素时间分辨率达到5分钟。

提高气象观测自动化水平。加快气象观测自动化进程,在国家级气象站建设双套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改革现行人工观测业务体制机制,构建适应自动气象观测的业务流程、制度和运行模式。到2015年,气象观测自动化实现率达到90%

增强气象信息传输与处理能力。升级改造全市气象通信网络,建设高性能计算系统,提高数据收集、传输、分发、存储、处理和质量控制能力,实现气象信息分级分类安全管理。结合“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开发与水利、农林、国土、水文等部门实时共享的气象灾害自动监测业务应用平台。到2015年,实时观测资料收集处理时效不超过3分钟。

加强气象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气象装备保障分类分级和社会化保障机制,建立市级运行监控中心和移动气象装备检定系统,与省级气象保障部门共建具有响应迅速、多级测试、全网监控、技术支持、维修维护、物资供应功能的省、市、县三级气象装备保障体系。到2015年,气象装备一般故障排除时间不超过24小时。

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相关辖市(区)、各部门要根据国务院《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的要求,加强协作,健全政策和制度,编制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切实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到2015年,全市国家级气象站探测环境综合评分达到85分以上。

(二)建设技术领先、科学准确的气象预报预测体系

建立现代气象预报业务流程。调整市县气象预报业务分工布局,建立健全集约化预报业务流程。增强不同时效预报的协调性,促进气象预报有效衔接,完善气象预报会商交流制度。

加强现代气象预报系统建设。围绕现代天气业务发展要求,构建气象基础数据库,充分利用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资料和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引进先进的数值预报模式,建立精细化预报系统、短时临近监测预警系统和中小河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等。完善市、县一体化气象预报预警综合业务平台。建立预报产品动态检验评估系统。

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建立主客观相结合的等级降水预报与定量降水预报,加强灾害性天气客观诊断分析和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开展城市、乡镇及重点区域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多灾种高分辨率灾害性天气客观预报、预报预警质量评估检验、延伸期天气预报和气候事件预测评估等业务,切实提高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到2015年,短期晴雨、温度等天气预报综合准确率达到83%,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达到80%,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提高到20分钟以上,30天内天气过程预测准确率提高到70%以上。

(三)建设紧贴需求、覆盖城乡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加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 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推进向农村延伸覆盖。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成立市、辖市(区)地方气象防灾减灾机构,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健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编制市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开展城乡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贯彻实施气象灾害评估、气候可行性认证制度。积极推进社区防灾减灾和民防工作建设,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和气象灾害防御志愿者队伍管理和激励机制。加强应急、民政、国土、交通、水利、农业、环保、能源、气象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加强灾害应急气象保障,市级配置新型气象应急移动指挥车,辖市配备便携式自动气象站,建设辖市气象预警中心,对重大气象保障做出快速反应。到2015年,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完备率达80%

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及传播网络。进一步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和现代通信手段,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与信息共享平台,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到2015年,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超过90%

提高公众气象服务能力。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信息采集处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服务产品快速制作发布、效益评估等基础业务系统。建设市级气象预报电视节目制作虚拟演播室,开发移动终端气象预报预警系统,优化常州气象信息网。加强城市气象服务和高影响天气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构建城市气象服务联动体系。加快完成常州、溧阳气象科普馆建设,推进金坛气象科普馆建设,加大科普教育宣传力度,增强公众防御气象灾害的知识和能力。到2015年,社会公众的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85%,气象科普知识普及率达到80%

加强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实施气象为农服务工程,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和影响评估水平,将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与乡镇农技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网络、村级组织“四有一责”等建设有机结合,实现集约化建设、综合化服务,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开展渔业生产、海上搜救等气象服务保障。建成覆盖全市高速公路、内河重点航道、港口、城市高架的交通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网络。建立市、辖市人工影响天气组织领导机构,完善人影作业指挥系统,开展人影作业效果评估,提高科学作业水平和效益。到2015年,全市气象高影响行业的服务满意度达到90%以上。

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性作用。开展气候变化监测、影响评估、精细化气候资源区划,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评估,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决策咨询水平。

(四)建设人才引领、可持续发展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提高气象科技人力资源水平。深化以岗位管理为重点的气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大力实施“强基工程”,加强人才培养,改善人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到2015年,气象科技人力资源水平达到85%

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强精细化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报、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等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建立健全气象科技项目立项、成果管理、经费投入、创新激励等机制,增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积极推进与相关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科研合作,加快引进气象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气象科技成果的业务试验,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培养高水平业务科技带头人,打造具有较强实力的科技创新团队,气象科技创新对气象业务服务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气象科技成果转化率与投入比重达到80%

(五)建设制度完善、规范高效的气象社会管理体系

加强气象工作科学管理。进一步完善与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优化机构配置,明晰职能职责,改进工作流程,推进决策民主化、政务透明化、流程规范化、管理信息化,实现全市气象事业的科学管理和高效发展。

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各辖市(区)、各部门要加快气象法规规章的配套制度建设,努力实现气象活动法律制度全覆盖。建立市、辖市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的气象行政执法体系,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发布与传播、防雷减灾和施放气球等社会管理,提高气象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易燃易爆等重点行业防雷装置安全检测,重点行业防雷设施检测率达到100%

(六)建设功能齐全、内涵丰富的基层气象台站体系

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气象“一流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金坛气象预警中心,改造常州国家基本气象站,推进溧阳气象站新址建设,建成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气象科技相适应的新型基层气象台站。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达标率100%

推进先进气象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注重用先进气象文化凝聚气象队伍,激发干部职工工作热情、奉献精神,增强归属感和荣誉感,为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三、进度计划

(一)启动部署阶段(20131-2月)

市政府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分管秘书长、市气象局局长为副组长,辖市(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的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组织专家论证,结合江苏省气象现代化建设要求和常州实际,制定印发《常州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部署启动实施工作。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33月—20159月)

各级各部门将气象现代化建设作为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进一步细化制订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科技、经济等手段,组织实施气象现代化建设。根据全国、江苏省气象现代化建设总体部署,对照《江苏省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和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参照气象科技新进展情况,边探索、边实施,边学习、边推进,边评估、边完善,密切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上下之间的衔接沟通,及时总结推广各地的成功经验,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三)综合评价阶段(201510月—12月)

组织做好全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总结,形成工作报告,并提请上级相关部门对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进行综合评价。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各辖市(区)要把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作为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大任务,把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作为推动气象事业发展的主抓手,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工作机制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实效。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同配合,将气象现代化建设与农业、水利现代化工程同步推进,将气象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党政人才能力提升计划,将气象科技创新纳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行动计划。气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辖市气象工作的技术指导和业务支撑,提高业务现代化和集约化水平。

(二)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与上级气象部门沟通协调,优化发展环境,争取政策、项目支持。各辖市(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把增强综合气象监测、气象预测预报预警、气象防灾减灾、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及气象设备维护保障所需的配套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做好“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重点项目的立项、资金落实工作,切实加大对重大气象工程、气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的投入力度,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建立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三)强化监督评估。将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任务分解,明确具体责任,列入各辖市(区)和相关部门年度考核,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建立跟踪监督、动态考核和评估等制度,切实加强对气象现代化建设情况的跟踪分析,按项目时间节点要求,定期组织评估实施效果,准确把握实施进程,不断进行总结和修正,确保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推荐访问:气象 常州市 现代化建设 【气象意见】常州市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