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阿达文秘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自查报告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发言稿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2年俩会对我启示(全文)

时间:2022-06-27 08:0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俩会对我启示(全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俩会对我启示(全文)

俩会对我的启示2篇

【篇1】俩会对我的启示

家长会给我的启发与思考

今天开了近三个小时的家长会,从这个家长会上我也发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工作两年半以来,也开过好几次家长会,但大多都是和孩子的爷爷奶奶沟通,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就想等过年了孩子的父母打工回来再开一次和父母沟通的家长会!今天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虽然今年过年回不去了,但还是很欣慰,只要对孩子们有帮助的事情,我牺牲个年也值得!再说了平时做的事比这还多还累还遭受到嘲讽的眼光,捕风捉影的谣言,嫉恨的怨言,我都能坚持下去!因为梦想的坚持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和阻力!

我从任教开始就一直给孩子们义务补课,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上,还是有些孩子成绩进步不明显,今天我从家长会上找到了一些原因:父母没尽到责任,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只是在口头上支持孩子的学习,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孩子基础差跟不上,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家里不能提供让孩子安心学习的环境,孩子的学习经常受到干扰!留守儿童,爷爷奶奶疏于管理;
家长没文化,不能给予辅导;
还有一小部分因受父母离异的影响造成心灵创伤,无心学习!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教师,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

还有现在的孩子太自私,太冷漠,不知道尊长,若是这样发展下去,以后的社会该多冷漠。社会的温暖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我想个人力量虽有限,但是教师可以以身作则,传承美德,身教重于言教,毕竟人一生大多都是在学校受教育,如果教师可以好好的引导,培养孩子的人文意识和伦理道德,树立百善孝为先的思想,孝敬父母,善待老人,中国将不会有老无所养,被遗弃被虐待的老人;
如果教师从小就教育学生学会关爱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乐于奉献,中国将会多么的和谐!深深感觉到教师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重要性!有时看到那些被虐待的老人,真的很心疼他们,自己也继而思考怎样才能减少这样的悲剧呢?唯独给孩子们从小树立百善孝为先的意识,家长通过自身孝敬父母的行为去强化孩子的这种意识,这样孩子长大后才能孝敬父母。

国家一再提倡素质教育,可是却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分数,一些家长和教师迫不得已的很功利化的看重孩子的学习,根本不思考孩子的品行问题。即便他和长辈对吵对打,只要学习好,也不予追究,真是可以一俊遮百丑!现行社会,科技越来越进步,社会越来越发展,而人的素养水平和社会风气却日趋下降,不得不让我们的习主席做出很多举措来反腐倡廉!

我们应配合一下祖国的大方向,党的政策来培养祖国的花朵!

【篇2】俩会对我的启示

美国社会对制造业的再思考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在美国,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制造业的衰退无关紧要,或者说,它实际上预示着美国正在迈向以服务为导向的“创意”经济时代,例如: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前主任萨默斯认为“美国的作用,是培育一种知识和服务因素不断增加的全球经济,而不是去制造实物”;
美国企业研究所经济学家Kevin Hassett认为“任何一位经济学家都会告诉你,制造业的衰退不值关心……我们正在向创意经济转型。”与此同时,另外一些机构和人士认为制造业对于美国仍然很重要,其中的一些研究结论尤其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例如正是过度的制造业外包损害了美国的竞争力、创新力。

美国社会对于制造业的反思和再思考,对于当下我们正确认识北京制造业的作用和地位、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具有较强的借鉴启发作用。为此,我们收集整理部分资料,并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美国社会对美国制造业的一些再思考

(一)美国工程院重视对制造业的再认识

美国工程院在2009年、2011年年会期间均举办了与实体经济有关的专题论坛。2009年论坛的题目是“重构实体经济:释放工程界的创新力量”,2011年论坛的题目是“制造物品:21世纪的制造业和设计”。每次邀请企业或机构的权威人士对相关话题进行研讨。一些专家对如何看待制造业发表了看法。

麻省理工人工智能实验室教授Rodney A. Brooks认为,对于低端制造业的高技术改造中,存在大量创新的机会。目前,美国保留了高附加值的制造业,把大部分沃尔玛级的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了其他国家,但丢掉这些低端制造业的同时美国也失去了许多创新的机会,因为,许多创新正式在年复一年的对制造过程改进的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技术在改造低端产业中创新潜力很大。例如,机器人,由于成本等原因,目前主要用在高附加值制造业,发展趋势表明,有朝一日,机器人将会像今天的计算机一样普及于所有制造业,创新潜力无可限量。

通用前副总裁Lawrence Burns认为,美国的下一代在看待和理解制造业上要记住五条教训,更加全面地看待制造业,不能把制造业仅仅理解为有型物品的制造:一是制造业是一个集成的体系,不仅包含我们在工厂看见的装配过程,还包含看不见的设计、中试、零配件、配送、营销、销售等,好的企业把这些过程整合为一个整体。二是制造业必把顾客的感受作为发展的动力,把顾客的感受需求直接体现在产品中。三是制造商要不仅会数豆子,还要学会种更好的豆子,除生产运营管理外,还要创新,未雨绸缪制定可持续战略,如果等到有朝一日产业崩溃,老一套往往管不了什么用,最好办法就是设法走在前面。四是制造业的创新还处于开始阶段,尽管我们已见证了大量的制造业创新,但未来的潜力更大,显见的包括:基因组、纳米、机电一体化、无线微系统、数字化制造、实时敏捷制造、先进机器人、高性能计算、从摇篮到摇篮的设计等。五是具有集成头脑的工程师将成为未来的领导者,没有一个学科能象制造业那样能把设计、开发、验证集成为一个整体。

德州大学国家生物安全基金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Brett Giroir认为,“要活好,国家必须生产好;
只要活着,国家就必须生产”。2009年H1N1的流行和处置失当,就是疫苗在制造环节出现瓶颈,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是因为疫苗生产还是60年前的技术,制造环节十分漫长。制造的瓶颈,也出现在具有1500亿美元价值的癌症医药市场,因为这些化合物是多分子复杂化合物,不是阿司匹林那样的单分子化合物,两者制造的复杂程度相比,好比制造商用喷气飞机和制造自行车;
二是制造业政策原因,例如,医药前期投入很大,但FDA政策规定,要制造药品就必须在最后临床试验之前先完成工厂的建设,这往往造成数以十亿计投资的报废。

(二)麻省理工二十年后再次组织研究美国制造业问题

80年代,美国国际竞争力下降。外国(尤其是日本)商品大举进逼,美国厂商节节败退,包括美国曾独占鳌头的汽车和钢铁工业。对此,美国政府和民间的一些机构纷纷采取行动,研究对策。麻省理工学院于1986年成立了“工业生产率委员会”,前后共有30名教授担任委员,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罗、著名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等大师级人物。委员会组织了9个工作小组,调查了8个制造业领域,历经两年多,形成《美国制造》的报告(中文版1998年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委员会认为,制造业对国家经济健康至关重要,美国国际竞争力之所以下降,是因为美国制造业公司存在着战略陈旧、眼光短期、对工艺质量等制造问题重视不够、忽视职业培训、公司合作不佳、政府和工业各行其是等6方面问题。中国专家认为,美国在上世纪90年在汽车和微电子等产业领域重新崛起,既可能有经济长波的影响,也可能有MIT工业生产率委员会及其他机构所提建议的作用。

近期,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麻省理工又成立了“创新经济生产委员会”,由美国科学和艺术院院士Suzanne Berger教授以及诺贝尔医学奖得主Phillip Sharp教授牵头,召集一批经济、工程、政治、管理、生物等领域教授,继承《美国制造》思想,从国家、行业、全球等多角度,再次研究美国21世界的制造业策略。总体目标,是探讨美国的强大的创新能力如何才能放大和转化为新的生产能力,以适应全球竞争需要。

创新经济生产委员会认为,制造业是把创新转化为就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制造业通过提供新医药、高科技设备、电动汽车等,位于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大众实惠的最关键环节。在类似MIT的实验室中,能源、生命科学、交通、环境、通信、安全等领域的成果,对人类发展潜力巨大。但是,要把这些技术转化为产品、服务和财富,需要有别于上一代的新型的制造业体系。当今,只有能够把实验室成果和新型制造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才能在创新活动中获得最大利益。创新经济生产委员会在本研究中需要回答的最终问题是,美国如何才能建设并维持起新型的生产制造体系。

(三)纽约市重视培育和发展制造业

针对纽约市对金融服务业和曼哈顿的日益依赖(1975年到2000年,金融服务业工薪占全部工薪比例由16%上升到33%,曼哈顿地区的工薪占全部工薪由21%上升到40%),布隆伯格主政以来,推出宜居、宜商、经济多元的城市经济发展策略,减少城市对金融服务业和曼哈顿的依赖。纽约市认为,过度依赖金融服务业和曼哈顿有两个不良后果,一是城市财政不稳,受金融服务业发展周期影响,二是无法解决无能力在金融服务业谋发展人群的收入和就业。其中措施之一就是发展产业,包括制造业(印刷、服装、食物饮料、珠宝、计算机、电子设备等)、建筑业、研发、批发运输业、废物处理业和公用事业等。

纽约制造业在过去十年左右时间年均下降8%,批发、运输、仓储等非制造性产业保持相对稳定。纽约市认为发展大规模制造业已不现实,用好现有基础,鼓励发展小型制造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2005年,纽约出台了《纽约市的产业政策——保护和增加纽约市的产业就业基础》,针对产业发展空间不足(纽约市面积不到800平方公里)、成本高企、营商环境不佳等问题,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在2006年建立了16个产业发展区(IBZ),市政府承诺不再允许把产业发展区改成商用或居住用途,对迁入IBZ的产业实行税收抵免鼓励政策;
二是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打击非法变更产业资源用途,把市政府拥有部分土地用于产业用途,降低物业费;
三是改善营商环境,例如对配送服务等商用车违章实行罚款减免试点等。

2011年,布隆伯格宣布了22项产业促进措施,包括增加改造产业空间、增加资金资助、提供必需发展资源等三个方面。在更新改造产业空间方面,强化产业园区(IBZ)建设,采用竞争性招投标方法,从城市小制造业投资基金中拿出800万美元,更新改造私人手中的产业楼宇和空间,要求改造资金必须用于产业空间目的,并保证空间长期用于产业用途。把100万平英尺的联邦大楼改造成为产业和轻型制造业空间。在资金方面,目前共有1.1亿元政府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包括1000万美元的纽约食品制造业发展资金, 1000万美元的改造布鲁克林区闲置产业用地资金。在优化环境方面,设立专职产业政策咨询“大厅”岗位,大厅领导统一协调相关部门。计划通过实施22项措施,改造900万平方英尺闲置产业空间、直接或间接创造30000个工作岗位、每年产生 9亿美元的工资收入和1.5亿元税收。

纽约市鼓励发展食品制造,设置食品制造业发展资金。和其他制造业比较,食品制造业是纽约制造业中比较稳定的产业,其中,特产制造稳重有升,表现出色。根据纽约市市长产业和制造业办公室2007年对食品制造业的专项调查,纽约食品业年总产值50亿元,增加值13亿元,员工19000 人,制造业的食品中34%外销,而外销中的74%是巧克力等高附加值特产产品。

(四)密西根都市圈战略突出制造业的作用和地位

制造业驱动密西根都市圈经济率先复苏。由密西根市及其周边13个市组成的密西根都市圈,是美国传统的工业区。在目前的经济复苏中,密西根在全美50个州中是复苏势头排名第二的州,正在经历一轮复苏的小高潮,被认为是美国经济复苏的典范。密西根都市圈复苏是由制造业驱动的,秘诀就是把创新和制造业有机地结合。作为老制造业基地,其运用创新振兴制造业的历程,正在塑造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法则。因为创新使得其制造业产品具有全球竞争力。密西根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不但制成品,而且服务,在国外的需求均很大。在全美100个大都市中,就出口强度排名(出口占总产出的份额),底特律排名第12位,激流市排名第8位,密西根都市圈14个城市中的13个的出口强度位于全国平均值之上。目前,密西根都市圈已经成为前沿优势产业集群的大本营,与技术发明、成果产业化的研究机构、大学形成了紧密的联系。2001至2010年密西根都市圈中有6个城市的千人专利数量超过美国都市圈的平均值。

“密西根市区和都市圈战略”强调,制造业创新发展对于密西根经济可持续发展十分关键。2012年,“密西根市区和都市圈战略”发布,战略由密西根商业领袖组织, 委托布鲁金斯学会等机构起草,目的是分析密西根都市圈产业发展中现状,面向密西根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提出政策建议。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强化创新和制造业之间的联系;
二是建立健全对现有员工和新员工加强培训的体系;
三是定向投资一批盘活动区域产业资产的项目。

(五)美国联邦政府多部门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制造业发展

美国联邦政政府多个部门都有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计划和资金,主要的资金来源于国防部、能源部、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据麻省理工的一项研究统计,上述四个部门每年的资助金额为总共为7.07亿美元,其中,国防部有6个资助计划共2.64亿元,包括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的可适应性运输装置制造等,能源部有5个资助计划共9600万,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有5个资助计划共1.59亿元,包括精密制造、智能制造等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4个资助计划共1.88亿元,包括先进制造、力学和工程材料等资助计划。

(六)哈佛等机构学者研究认为:制造业过度外包损害持续创新能力

2009年,哈佛商学院教授大卫·皮萨诺和史兆威在《哈佛商业评论》联合发《恢复美国的竞争力》(台湾翻译为《抢救制造业竞争力》)。产业外包过头,产业根基流失,原本为了专注在创新,而选择大量外包的美国产业界,在经过十几年后,昔日的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却逐渐消失,再也无力发展攸关经济重建的下一代高科技产品,作者呼吁重建技术性运营能力,才会有永续成长的机会。

过分外包会导致可持续创新能力消弱,作者的解释是:制造环节外包,会导致配套企业、机构、人才等产业生态(industrial commons)损害甚至消失,作者认为,正是这些产业生态能够衍生出来一代又一代的新技术,作者以亚洲光伏产业为例,其中,印度的光伏龙头公司Mozer Baer,原是光存储和磁存储公司,依赖其对薄膜镀膜技术和制造不断革新,最终进军光伏产业;
中国、日本、韩国、台湾等成功进入光伏产业领域,得益于他们在芯片制造和平板显示领域的两项技术,即超纯净结晶硅芯片制造和把硅薄膜镀在大型玻璃基板上。虽然美国仍然是光伏大国,占全球份额的14%,但在结晶硅太阳能板这项主流技术产品上,不再是生产大国。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第一太阳公司,力图成为最新技术薄膜太阳能产品的重量级厂商,但是由于美国薄膜沉积和电子制造等产业结构没落,已成为制约这些美国公司发展的一大劣势。制造在推动创新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假如一个国家失去制造业,其创新能力常常随之消失。

在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院高级经济学家Gregory Tassey在国际学术杂志“技术转化”上发表研究论文《振兴美国制造业研发战略的理由和策略》中,以及美国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S J EZELL和 R D ATKINSON在发表的《为国家制造业战略辩护》中,也强烈批评和质疑“只要研发、外包制造”的观点和可行性,理由是,在当下一代的技术中,如果因为外包导致先流失制造环节乃至研发环节,其后果是,在下一代技术中,首先流失的是研发,后续流失的是制造,因为上一代制造业环节的外包导致产业基础设施的损害或消亡,没有动力和条件开展下一代产业的研发及制造。

(四)麻省理工学院学者研究认为:外包模式可能并不见得适合所有制造业

麻省理工学院“创新经济生产委员会”主席、政治学教授苏珊娜·伯杰,在《下一代技术创新:新型制造业》中认为,在过去的25年间,由于数字化和模块化,使得将研发(R&D)和设计从工业生产中分离成为可能,而这些功能从前在业内是整合在一起的。过去25年,美国新型大公司没有一个具备相应的制造能力。很多大公司,如惠普,摒弃了自身的制造部门,将大部分产品外包给亚洲的承包商来生产。过去的成功经验使人相信,制造业可以外包并不会对核心理念创新造成任何损害。

这种情况在IT工业中最为显著。问题在于这种模块化以及创新与制造业的分离的IT范式能否适用于其他工业。由MIT创新经济生产委员会(研究对象为风力、太阳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电池和其他新兴技术领域的公司)所做出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很多问题质疑IT范式对这些公司的作用。虽然目前作出一般结论为时过早,但可以看到的是,从加大新产品研究规模到新产品的全面生产和服务所面临的挑战,与那些软件和电子公司把它们的产品推向市场所面临的挑战有很大区别。最明显的差异是在新型工业上的资本投入要远远多于在软件上的投入。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如今的研发部门、设计部门和生产部门与其在IT工业里时相比更难分离了。例如,在太阳能领域,最具前景的研发和创新中融入了更廉价、更有效的光伏制造业方法,如尚德公司利用其先进的制造技术已经成为了太阳能发电的主要参与者,1366技术公司正在研发制造太阳能电池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降低技术成本。在很多新兴技术领域里,研发和制造都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对这些技术来说,模块化可能并不像对IT领域那般同样奏效。

二、对北京制定制造业政策的启示

上世纪末,学者武夷山在评论《美国制造》这本书的时候写到,“美国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早就超过了制造业,但他们仍如此重视制造业,这是意味深长的抉择,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美国社会对于制造业的反思,提醒我们,对于北京制造业发展的策略,应该加强研究,科学、客观、细致地研究。

制造业是北京经济重要支柱,1980年代初期工业占GDP比重为60%左右,1996年为30%左右,2006年至目前保持在20%左右。但是随着工业占比的逐步降低,一些人认为工业在城市发展中不再重要,甚至应当受到限制,得到这些观点的理由大致可归为四类:一是都市产业演进规律说,依据是纽约、伦敦等城市三次产业演进规律,推定现阶段北京不应发展制造业;
二是制造业演进规律说,依据美国等地“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制造业高级模式,推定北京应将制造环节转移出去;
三是环境因素说,认为大量工业产生污染;
四是资源约束说,认为工业大量耗能耗水。

笼而统之地看,这些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深入分析,这些观点都是笼统、片面的,或者过时的。例如,环境因素说和资源约束说,主要是依据传统的钢铁、石化等工业得出的结论,通过规划环境评价等数据,可以看到,除了基础、都市等民生保障型产业能耗水耗、排放较高之外,我们希望做大做强的电子、装备、汽车、医药等能耗、水耗水平低于第三产业,除汽车、装备喷涂VOC较高外,其余排放量也不大。

通过借鉴美国社会对其制造业的反思,特别是学术界对于制造业的研究结论,我们又看到,“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制造业外包模式,对于国家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模式,也并不见得是一个普适的模式;
我们认为,基于北京远大于其他国际城市的面积、创新中心的城市定位以及较低人均所得的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制造业外包模式,对北京这样的城市也不是一个可持续的模式,也不是一个普遍合适的发展模式。

世界看,工业革命100多年了,工业已经更新换代若干轮回。北京看,北京工业,在结构上,已现了从以石化、钢铁、建材等传统工业为主向以汽车、电子、装备、生物等新型工业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在功能上,实现了从经济功能为主,向以服务国家制造业战略、支撑国家创新中心建设、保障城市运行等功能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但很多人对工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工业的“傻大黑粗”阶段,对于工业新技术、新模式以及在工业基础上孕育出的新产业不甚了解,简单地将工业全部划归为落后的范畴。在对于工业认识和理解上,公众和我们,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究其原因,有公众相关知识缺乏的因素,但更为主要的还是我们主动宣传不够。

美国社会对于制造业的反思,也提醒我们,对于北京制造业发展和国家创新中心建设的关系,要进行深入研究。

制造业和创新是一对孪生兄弟,国家创新中心建设应当配套建设强大的高端、高技术的制造业,才能营造出良性的、支持创新可持续的产业生态,否则,有可能出现葫芦哥的结局。有一个寓言叫“我要的是葫芦”。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推荐访问:对我 启示 俩会对我启示 俩会对我的启示 两个必然对你的启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