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阿达文秘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自查报告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发言稿 策划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调查报告 > 正文

2022年共产党百年读书报告(全文完整)

时间:2022-06-26 18:1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共产党百年读书报告(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共产党百年读书报告(全文完整)

共产党百年读书报告5篇

第1篇: 共产党百年读书报告

《共产党宣言》读书报告

《共产党宣言》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起草的。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内容十分简短,但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它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

引文说明了《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目的任务。

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通过对比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异同及对立关系来论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

《宣言》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分析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分为1、反动的社会主义。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宣言》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论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

文章预言由于带着由产能过剩引起经济危机这一先天性不足,资本主义会很快被无产阶级推翻并消失。然而到现在100多年过去了,资本主义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这一切都归结于其自身的不断改革和完善。资本主义到处都宣示着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剥削关系,导致社会充满金钱主义,社会冷漠无情,让人感受不到一丝温暖。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不断变革与发展,最终形成国家资本主义,由政府出面干预,制定经济政策,修建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发展社会福利,缓和阶级矛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以及先天性不足依然没能得到解决,经济危机发生频率越来越快,且后果越来越严重,影响范围极广,因此资本主义的最终归宿仍是一个极大的难题。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刚好可以弥补此弊端,相信其发展力量和势头总有一天会超过甚至取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完善对于我国今天的社会改革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改革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没有一种万能的制度完全适合社会需要,要靠我们自身去摸索。改革就是在原有社会制度基础上不断修正阻碍社会发展的社会关系的制度,并最终找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促进社会面发展。这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所必须的,与我国国情相符合,改革才有创新。这也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

资本主义对世界发展的贡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首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无产阶级应运而生,并随着工厂规模的扩大而发展壮大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关系和紧密联系。其次,资本主义工厂发展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无产阶级革命以及世界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再次,资本主义加强竞争鼓励创新以及后来的改革委世界国家的发展提供宝贵借鉴。然后资本主义在总体上提高了社会的福利水平的人民生活水平。最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得世界范围不断缩小,为后来的经济全球化以及“地球村”的概念产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无产阶级的成立不同于其他工人阶级的运动。以前的工人运动是分散无组织的,只是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不能长久。但是这些局部性的工人运动加剧了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而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立使得各个工人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大局出发,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级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无产阶级具有超强的大局观。在谈到德国当时的局势时,无产阶级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是盲目地进行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而是帮助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主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又划清与资本主义的界线。不盲目宣传社会主义。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空想社会主义,虽然主体是批判,但也肯定了其对后世的价值。当时无产阶级本身还不够发展,由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还没有具备,这些条件只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一句话,当时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社会经济基础。究其产生的原因,由于阶级斗争不发展,由于他们本身的生活地位,他们就以为自己是高高超乎这种阶级对立之上的,不加区别地向整个社会呼吁,而且主要是向统治阶级呼吁。他们企图用和平方式达到目的,但历史证明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暴力革命。它们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也是有一定的前瞻性的。

《宣言》以鼓舞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斗口号作为结束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回顾历史,共产党自诞生到如今,经历了多少风雨的洗礼,经受了多少困难的阻挡,但是,不屈的共产党人始终怀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以步步艰辛却从未停下的步伐走到现在,这个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当今社会。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再到如今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共产党人的理论指导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和丰富,共产主义理论的不断完善也将进一步指导共产党人的奋斗方向和前进道路。站在现今的社会,能够深刻的体会到,无论到什么时候,共产党宣言都是最最根本的东西,是整个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发展的基石,没有它,没有基石的建筑都必将倒塌。所以,仔细研读共产党宣言仍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可以让我们从根本出发,认识和理解社会。

基于《宣言》里关于经济建设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我们认识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确衍生了许多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许多人都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质疑。作为一名共产党的拥护者,在面对这些质疑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站在中国特殊国情的大背景下来审视这些问题,要实现共产主义必然需要经历一个生产力最大限度释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矛盾被不断的放大和激化,为实现物质资料的最大程度的丰富,这个过程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许多机制并未发展成熟,所以会暴露出许多社会问题。如果我们翻阅西方经济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今天在中国出现的矛盾问题在上个世纪也同样的出现在了西方国家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些矛盾与冲突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磨合与发展,而这个问题不断出现与不断解决的过程也将为共产主义时代的到来做下铺垫。所以,我们应该抱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不断克服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从中我们也吸取到调和阶级矛盾的根本途径不是暴力,而是足够丰富的社会物质资料。发展生产力是第一要务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应该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克服困难,解放生产力;
作为一名大学研究生,从自身出发,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自身的进步会回归到终极意义上来,那就是智能的进步,努力学习,掌握技术知识,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共产党宣言》所体现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是值得今天的中国学习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实际出发。中国当今政治经济中的改革要与中国国情相一致,切不可搞大跃进,放卫星。政府简政放权,尽量不要干预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发展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真正把社会资本变成所有公民的共同财产。采取可行措施缩小地区经济差距、城乡收入差距以及社会收入差距等,都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让所有公民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真正理解《共产党宣言》体现得唯物主义辩证法,结合实际,学会变通,而不是照搬前苏联模式或者西方模式。

读了这篇文章也让我受益匪浅。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由其产生和存在的历史背景,因此,在学习共产党宣言的过程中,对其基本的原理,作为实践者应当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对基本原理的个别性和一般性都应该由清醒的定位与认识。应该严格区分基本原理和具体原理,但是必须严格遵守基本原理,在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的解决具体问题。违背基本原理就是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方面,是觉得不允许的。

第2篇: 共产党百年读书报告

百年孤独读书报告范文

  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作者著书的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的民众要团结起来,走向文明,走向开放,走向繁荣。下面是管理资源吧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百年孤独的读书心得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百年孤独读书报告范文1  人生来就是孤独的,苦苦在世上挣扎,人们渴望真情,但是怕孤独的恐惧又无时不刻的侵袭人们的孤独,让人仓皇不安,让人为了逃避恐惧而越来越远。一本《百年孤独》,一个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历程,百年的岁月,如同长江黄河滔滔如流,最终在百年之中,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终点回到起点,社会的发展,家族的变迁,都画着一个圆形的轨迹。

  小说的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女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女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读这本书感觉最强烈的便是书名所启示的悲凉的孤独感。孤独的宿命围绕着这样一个家庭,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相同的命运。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每个人的精神历程都是一个圆,他们从小就孤独,冷漠,古都似乎是这个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点,成如小说中写道:“布恩地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地沮丧,他们又以不同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终点最终回到起点,让人感觉到巨大的苍凉与悲凉。

  读这样的小说,感觉就像看作者站在一个高的平台上,去俯视整个布恩地亚家族的命运,听作者讲述一个已然逝去的故事。隔着距离从外看马贡多,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一个孤独的岛屿,而凑近了看家族七代人的悲欢离合,便可发现一个个更为悲凉的孤独的灵魂。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认为打破孤独进行种种艰苦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终以失败告终,如书中乌苏拉在非常孤单之时,只好去找她那不中用的被人遗忘在栗树下的丈夫,对他说:“你看看这个空荡荡的家吧,看看我们那些散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儿女吧,咱们又像当初那样只剩你我两个了。”而霍基·阿卡迪奥对她的悲叹却是充耳不闻,她这些话好象是在讲给一个死人听,对于乌苏拉来说,岂止只是剩两人,其实只是剩她一个人孤独的生存着。生性孤僻的阿卡迪奥,在他生命的最后两个小时,他童年时代就一直折磨着他的恐惧突然消失了,在对人生的回顾中,他终于明白自己是很热爱过去最北他憎恨的人们,面对死亡,他感受到的不是害怕而是怀恋,他似乎时有所觉悟了,或许那种一之折磨他的恐惧便是对孤独的恐惧,人的存在就是选择,就是选择他的独特生活行动的方式,一直以来他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驱散这种恐惧,但最终未能如愿。

  在《百年孤独》中作者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其实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迎来美好的明天。同理,只要人人团结在一起,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精彩、和谐。也不会不至于停滞不前!

 

第3篇: 共产党百年读书报告

对中国企业史的几点思考

——读《激荡三十年》和《跌荡一百年》的感想

吴晓波先生的两部史书式的巨著《激荡三十年》和《跌荡一百年》,清晰生动地展现中国企业一百多年来的成长史,中国企业曲折的命运和坎坷的成长历程,给整部的中国企业史增添了几分的悲壮和凄凉,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企业顽强的生命力。

中国的企业源于清朝的洋务运动,中国的企业不是中国当时经济政治条件下能够出现的产物,而是在清末国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之后,从西方传进来的产物;
与西方企业是由于商人追逐利润而产生的相比,中国近代企业的建立最根本的目的不在于商人追求经济利润,而在于富国和抵抗西方的经济侵略,这就决定了中国的企业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与国家政治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纵观中国企业的成长史,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企业的命运并不掌握在中国商人的手里,而是掌握在政治家的手里,与其他因素相比,中国近代政治形态和政治环境的变化对中国企业命运的影响则是更为根本的因素。清朝末年,由于长期以来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政治思想、政治体制极度僵化,多铁路、钢铁等近代工业极度恐惧,导致中国近代工业企业的出现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孕育期,由于洋务派的极力推动和政治上的放松,才推动了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近代企业的出现;
中国的民族资本资本主义企业,即民营企业在民国经历迅速成长、繁荣、萧条、陷入困境等几个不同的阶段,国家政治的变化基本上主导民营企业的命运,在整个民国历史中,民营企业不断衰落,而国有企业的势力不断壮大,在于国家政治上对国有资本偏爱和大力的扶持;
新中国成立之后,政治上意思形态的影响更加明显,经过三大改造,民营企业更是销声匿迹;
改革开放之后,政治上的解冻,才有了民营企业的重新出现,而且政治上越自由,民营企业发展的空间就更加充分。

中国的传统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在中国传统的经济政治条件下,自由市场发育不完整,法律制度不完善,尤其是产权方面的法律制度接近空白的情况下,不可能产生企业,中国企业是在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充分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这就注定中国企业存在先天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近代企业是一个早产儿,是救亡图存的背景下产生的,企业的更为根本的目的是富国救国、抵抗西方的经济侵略,所以近代中国的企业只能以国有或者官有的形式出现,只有集中的国家或者政府的力量才能在短时间内办成大企业,达到富国和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竞争的目的,至于企业的经济效率和企业的产权问题并不是最紧迫的问题,这些先天的顽症伴随中国国有企业发展和改革的整个过程,到现在仍然影响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企业的是使命是企业最根本的价值观,企业的使命从根本上影响企业的经营的方方面面,而企业的使命来源于孕育企业的环境。近代企业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历合伙制、有限责任制、股份制等阶段逐步完善起来的,西方企业的出现和发展遵循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商人对利润的狂热追求是西方企业出现和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所以西方近代企业只会以私营的方式出现,而不可能像中国那样以国有或者官有的形式出现,很明显,由于企业的出生背景不同,企业的使命和价值观截然不同,中国的企业以富国和与

西方企业相抗争为使命,而西方的企业则以追求利润为第一目标,这也注定后来中国企业和西方企业会有完全不同的发展历程和命运。

自由主义是市场经济的思想基础,自由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越多的限制只会导致越多的灾难,尤其是对于私营企业,自由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从中国私营企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自由对于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是第一前提条件,国家政策放开后限制减少,民营企业就会得到迅猛的发展,国家的政策收紧或者是限制太多,民营企业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中国的民营企业一直以来饱受歧视,在政策、税收、政府规制等方面处于被动的地位,收益大、利润高的领域大多被国有企业垄断,而民营企业只能在国有企业不想进入的领域生存和发展,经营和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甚至在某些历史时期,民营企业被当作国有企业的补充,只有在国有企业不想经营或者不好经营的领域,才准许民营经济存在,这在根本上就限制和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在中国,企业的历史和政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政府的政策和行政权力贯穿中国企业发展的整个历史,不仅国有企业需要处理好和政府的关系,就连民营企业也要千方百计讨政府的欢心,时刻处理好政府的关系,和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在中国市场和政府的界限非常模糊,在政府和市场之间没有画出清晰的边界,政府的权力可以肆意进入市场,当然这也好政府的权力的缺乏必要的制约有关;
而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主动讨好政府,则是出于影响政府政策,为自身的发展获取利益的需要,在中国,从古至今,商人都不是中国社会的主体,中国商人对政府的影响十分有限,尤其是民营企业,根本没有资格参与和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民营企业常常在政策上处于被动的地位,所以不得不利用私下渠道和政府修好关系。

其实,从中国企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和政府脱离不了关系,国有企业直接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很多政府高官本身就是国有企业的管理者,甚至很多政府高官直接创办企业,利用公权力获取了巨额的利润,至今中国企业的政治关联度仍然对中国的企业有很大的影响,政治关联度强的企业往往有更多的政策空间和更多的市场机会。

吴晓波撰写的中国企业史完整的记录了中国企业发展历史,在其企业史里,国有企业的历史是三大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吴晓波指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触动国有企业产权,即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明晰,但是他并没有给出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现在谈一谈国有企业改革应当从哪些方面去突破。

我们知道,中国企业的命运和中国的政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反映了中国整个改革的困境和结症,也表明中国目前的改革正处于一个瓶颈阶段,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不再是一个经济问题,已经涉及到更深层次的问题,即国家的政治体制问题,如果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现状没有得到改变,国有企业的改革很难有更进一步的进展。在中国,国有企业是被当作执政党执政和国家政权的基础,国有企业的改革除了经济层面的考量之外,更涉及国家的政治体制问题,其实,我们梳理一下国企面临的问题,我们就能够很明确得出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首先,国企最大的问题是产权不明晰。按照官方的理论,国企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国企的收益由全民共享,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全民所有制得不到体现,人们对国有企业的怨声四起,解决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的问题,单靠经济的手段已经无法取得突破,政治层面的改革更为必要也更为迫切。

其次,国企宣称已经建立起了现代的企业制度,但是这种现代的企业制度形似神不似,内部的各种权力无法相互制约和监督。西方行之有效的企业制度,在中国却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在于在中国现有的的体制下,现代的企业制度无法有效运行。

再次,国有企业的经理人员不是按市场配置,而是由政府任命,这样导致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只对任命者负责,而不对企业负责,由于委托代理问题存在,选错管理人员的问题也常会出现。

当然,国有企业的问题不仅仅是这些,但是我们认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到了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仅靠经济体制改革无法取得进展的时候了,下一步国企的改革应该从体制上进行改革,而不应当只是在经济上进行小修小补。

国有的企业的改革首先应该谋求指导思想、指导理论的突破。现有的我们党的指导理论认为国有经济应当把握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实际操作中,国有企业垄断了很多领域,带来了很多弊病,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如何突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又缺乏理论上的支持,所以如何在指导理论上取得突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要务。

其次,消除歧视,平等对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市场主体,准许民营企业进入金融、能源、通讯等关键领域,参与竞争,增加国企的竞争压力,有利于提高国企的经营效益。

最后,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应当是将不断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和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能够分权制衡,尤其是要保障监事会和独立董事能够发挥监督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工会主席直选,工会保持很大的独立性,做到这种层次的改革就要触动现有的体制,必需进行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的改革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合,但是在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难度极大,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信心很难启动,所以国企的改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很难突破现有的体制,只能在现有的体制下进行改革,在现有体制下,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

国有企业继续推行股权多样化,增加法人股和个人股的数量。法人股的增加意味着机构投资者的增加,机构投资者为了自己的收益必然会增加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但是目前机构投资者的股份比例太少,机构投资者花大量的时间和尽力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得不偿失,导致机构投资者没有动力对国企进行监督,所以现阶段有必要增加法人股的数量。

此外,可以推行人大监督国企,采取议会监督国有企业的制度在国外有先例,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制度,由人大负责对国企的监督。

李汉渠 10人力资源 20100800277篇二: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

吴晓波著

中信出版社2010年出版

广告1101

孔繁宇

31107278

内容简介:

吴晓波在《吴敬琏传》一书中梳理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改良主义血脉,以“批判性精神”与“建构性人格”描述了吴敬琏式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以其参与过的十多场“论战”为叙述的主线,结构性地描述了60年经济改革思想的衍变历程。吴敬琏的80年激荡人生,吴晓波的深情之笔描绘一个经济学家的肖像追溯 影响共和国经济史的重大经济争论,梳理一个国家走来的坎坷历程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史上,吴敬琏之重要性在于,他几乎参与了建国之后所有的经济理论争议,由他的思想演进出发,可以勾勒出中国经济变革理念的大致曲线

作者简介:

吴晓波(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常年从事公司研究,现任职于东方早报社。主要出版作品:《大败局》(2001年)、《穿越玉米地》(2002年)、《非常营销》(2003年)、《被夸大的使命》(2004年)、《大败局2》(2007年)、《激荡三十年》(2007年)、《跌荡一百年》(2008年)、《吴敬琏传》(2010年)、《浩荡两千年》(2011)。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2008年参与摄制第一财经频道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录片《激荡·1978-2008》。

阅读理由:

吴敬琏和吴晓波的名字我以前都听说过。

吴敬琏曾经连续五年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过cctv年度经济学家。曾经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做出巨大的推动,是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良心”, 2005年3月,吴敬琏被授予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授奖理由如下:吴敬琏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对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和经济与社会政策制定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因为名声实在是太过响亮,所以我对吴敬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吴晓波现在长期居住在杭州,在新华社浙江分社当过商业记者,30岁开始写书,他所写的《大败局》《激荡三十年》我都看过几页,但很遗憾都没有看完,写的都很“传奇” 他的确是公众认可的优秀财经作家,其长年对经济的观察与分

析,以及高质量的财经作品,使其获得公众的美誉。

因为了解少所以更感兴趣,所以我对他写的这本《吴敬琏传》更有兴趣了,一本小吴写老吴的书,在亚马逊上,我毫不犹豫的就点了购买。

阅读时感受:

其实这本书我读起来很费劲,首先阅读名人传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把一个人读透读好,需要了解好他的出身,所经历的事情,身边的人和他每时每刻变换着的思维,这对我一个20岁的人去读一个80岁的人来说并不容易。吴敬琏出身名门,家大业大,经历过几次留学,文革起起伏伏,迷茫过低落过,几次重大会议的思想碰撞。我不懂经济,所以读起来格外费力。我对自己的历史位置,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变迁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看上去令人感到平常,惊险,唏嘘,快乐,痛苦,戏谑等的历史其实是连续的,是有其内在脉搏的。我不懂什么“五七干校”,不认识顾准,孙冶方,不知道文革对一个人的影响会有多大,不敢想巴山会议的一个小小动作会对中国有什么样天翻地覆的改变。不懂市场经济,股份制,不懂什么承包,私有化。

真是因为吴晓波是个比较专业的作家,写起《吴敬琏传》这本经济学家的传记也是很专业的,对于我这种不专业的读者太难了,我经常忘记自己前几页读的是什么,要经常把书翻回前几页,很多人,专业词汇不认识还要经常去网上查,往往查了之后觉得自己应该了解的有太多了。

反正断断续续,看看停停,这本《吴敬琏传》也算花了半年时间才看完。

读后感受:

“在当今之世,像他这样从外貌到灵魂都干干净净的人,实在太少了” 作为当代中国的一个符号性人物,吴敬琏的应先已经远远超越了经济学家的职业范围。他的学识,他的操守,他的社会责任感,汇集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一批又一批他周围的人。我刚刚在上面提到过顾准,孙冶方,他们都是中国很著名的经济学家,只是因为一些原因使我们对他们不是太熟悉,这本书虽然是吴敬琏一个人的(转载于:跌荡一百年读书报告)传记,但与其说吴晓波写了一个人,不如说他写了一类人。我们会被这些经济学家的风骨所动容。吴晓波说,“在当今之世,像他这样从外貌

到灵魂都干干净净的人,实在太少了”。不得不说,吴晓波用他的笔把顾准他们的气节写得是荡气回肠。凡豪杰之士,往往反抗时代潮流,终身挫折而不悔,若一味揣摩风气,随人毁誉,还有什么学问的独立。”提起吴敬琏,他最显著的一个符号就是经济学家,而这本书,更让我们看到他的另外一个更深层次的符号,独立思考的公共知识分子。这是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也是一代追求真理的学者的缩影,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公共知识分子“居庙堂之高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还忧其君”的东方人文精神,看到了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公而忘私精神。在追名逐利迎合眼球的当今时代,这种“不识时务”追求真理的态度令人感叹。

一个人,无论成为什么样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别忘了身上的担子。这是一次对干净灵魂的一次敬。

看到吴老经历的一个个重大历史争鸣(从1964年到2009年,他参与了12场重要的历史论战)的时候,我为之感到惊心动魄,久久难以释怀,那是一种何等的素养和情怀——不仅是学识就能负担得起。

读到他出版了一本又一本专著,参加了一场又一场的学术会议、研讨会我为之感到激动,那是一种何等的躬耕不辍,孜孜以求;

看到他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乃至谩骂”和“间谍门事件”,他不被干扰,坚守信念,继续工作的身影就会浮现在我眼前。

吴老今年80岁,可谓已经达到了普通人一生难以企及的声望和事业巅峰,可是,透过书的尾声,我们依然可以见到一位不图名利、辛勤工作的老人的身影,他奔波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深入社会,笔耕不倦,为建设一个法治社会,更加富有建设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新社会而忙碌。他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

当然,他也有痛苦,他80高龄还在为建设一个更加进步、和谐、公平而有动力的现代化国家而奔忙。

与吴老相比,我们晚辈只有说:祝您晚年幸福,您的努力一定会有结果,正如您所说的:历史是可能曲折的,但是一定向前。

而且,我们更要效仿吴老之独立思考、精研工作精神,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这本书的阅读告一段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我接触到了历史和一名经济学家的肖像。理清了我关于经济的思维脉络,让我学得一种风骨。篇三:《激荡三十年》读书报告

《激荡三十年》读书报告

《激荡三十年》是一本浅显易读的好书,它用平实的文字记录了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发生在祖国大地上激动人心的人、事变迁,在描绘企业家们奋斗历程的同时,让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有了清晰的了解,对三十年来各事件发生的前后逻辑因果关系有所了解。书中描绘了中国的企业家们如何进行原始的积累,他们中有成功的,甚至有成为富豪的,有失败的,最终沦为阶下囚的,也有沦为普通百姓的。不敢怎么样,他们的探索至少告诉我们,他们有着令人敬佩的顽强生命力和创造力,能把握时代的脉搏,走在了时代前列。也许,在当时,有的人所走的路是被禁止的,甚至被披上种种政治色彩,引发至阶级斗争的高度,但不可否认,随着时间的变迁,他们所走的路被市场经济证明是正确的。三十年间,利益与风险的角斗铸就了企业家不平凡的成功路,正应了一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改革开放探索路上,真理与无知更替着,国家在这些勇敢者的带领下,跌跌撞撞地像个小孩,追赶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

共和国第一代企业家们在实践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缔造了一个个传奇的大事件,大人物,大品牌。

柳传志,王石,李经纬、陈东升、郭凡生、冯仑、潘石屹、黄光裕、何伯 权、倪润峰、田溯宁、吴鹰、张朝阳??,联想,tcl、万向、华为、蒙牛、正 太、中信、华西村、健力宝、三九、科龙/容声、嘉德拍卖、慧聪网、万科、红石、大邱庄、国美、长虹、乐百氏,新浪、搜狐、网易、希望集团、娃哈哈、秦池、三株、德隆,这些曾经只是轰动一时又或是如今已是家喻户晓的人名、产品名、品牌名,如同亲身经历一般,生动地再现在读者的眼前。这些企业家和他们的企业的成长历程一同见证了这个国家的改革的每一个步伐,无论是成功或失败,他们都在这个时代写下自己的篇章。王石,从当年一个靠倒卖玉米获得第一桶金的饲料中介商人到如今的“万科”集团的董事长,房地产业的巨头;
张瑞敏,把当年一个亏空147万元 的集体小厂一步步发展成为营业额达上千亿元国际大品牌 “海尔”;
柳传志,在一间仅有2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创建起日后将成为全球500强的“联想”企业集团;
牟其中,从首个中国“首富”变成“首骗”而锒铛入 狱;
史玉柱,从当初的创业“巨人”到一夜破产,负债2.5亿,再到靠着 脑白金东山再起,变成如今的保健巨鳄、网游新锐??这些小人物蜕变成大人物看来近乎神话的故事,却真真实实在这堪称神奇的三十年里。相对于上面两类人,国企的领导人经受了更加复杂的局面和更加沉重的历史包袱,他们一面要为企业的发展寻找出路,一面又要努力摆脱旧时代的羁绊。有时候,他们必须兼具企业家和政治家的能力。他们之中的杰出者,基本上来自于体制内,却又不甘于做体制的附庸,于是一些有独立思想和能力的人脱颖而出。然而,正是由于他们多重的身份,使得他们很难找准定位,一不小心就会翻身落马。他们中的很多人, 或成功或失败,无不打着时代的烙印。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当然是邓小平,不夸张的说,没有他,也许中国就是现在的朝鲜。爱恨交织的外资力量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引进外资都是重要的和必要的。最初,外资力量的进入和我们的设想发生了很大的偏差,不同观念和思想的碰撞,必定导致强势压倒弱势,但,有时候,牺牲也会为成

长谱写壮丽诗篇。

但是,外资的进入,客观上带来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同时也无情的、彻底的把中国带入了全球化的商业体系中。拉近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最终使得我们可以和世界上的任何机构、个人开展合作或者竞争。我想,这是力量更是功劳,就像纳斯达克上市的钟声一样浑厚庄严。

当然,改革开放仅仅靠一个人是不可能成功的,更可况是在一个偌大的中国,它同时也离不开中国早期的一些敢于冒险的企业家及改革先驱。袁庚、鲁冠球、八大王、步鑫生等等,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工业园的兴起离不开袁庚,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离不开鲁冠球,私营企业的诞生离不开八大王,国企改革离不开步鑫生.......尽管当时的环境十分危险,资金也是十分稀缺,基础设施几乎没有,但他们克服了这些困难,最终成就了自己,也改变了中国的一些面貌。

中国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是越发强大了,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目前,中国已经跻身为全球最大的进出口国,出口数量每年更是急剧增长,且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几乎遍布全球,中国制造的商品也出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当我们沉浸在这些伟大的成就的同时,是否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安徽的湖水污染,玩具厂玩具的召回使得老板跳楼,还有如今人们热议的雾霾现象。我们不禁会问自己,这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我们的发展真的没有问题吗?我们是否还要坚持这样的方式来发展经济呢?这些其实临近的“四小龙”已经给出了答案,就在上世纪6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为亚洲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科学技术革命使发达国家生产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工业,亚洲四小龙拥有质高价廉的劳动力资源,正好发展劳动密集工业,这与如今的中国极其相似。之后的情况大家也都了解了,它们无一例外的进行了转型,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等地进行转移。因此,同样东部发达地区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活动,积累了大量资金与人力资源,再加上已经到了环境承载的极限,也该适时进行转型了,或者说是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把一些环境污染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这样不仅可以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同时又能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有利于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同时还要有序的淘汰一些落后产业,对于产能过剩的产业要坚决缩减其规模,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不可否认的是:当市场的主体已经实现了从产品生产到商品生产再到资本运营的阶段,对于经济的管理却还在计划与市场的泥淖中拉锯。就好像两队接力赛,一队已经跑到了第三棒,另一队还在进行一、二棒的交接。这是值得深思并需要急切加以改变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才能说是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有助于解放生产力而不是束缚了发展的活力。

确地评价它们的作用有助于借助这三方力量正确地发展我们的经济。但是,蛋糕只有一个,而他们都想多切一点。于是,不绝于耳的就是它们各自对对方缺陷的批驳。说白了,是利益之争,是市场份额之争。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明确了这些,对于那些聒噪自会作出明断。

改革进程中的企业家命运值得我们悲悯和关注。改革就是突破,突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法律、政策的障碍。而企业家作为市场中最有活力的人群,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锐,能看人所不能看到的,想人所不能想到的,处处占领高地、独得先机,这是他们的优势。然而,法律的壁垒、政策的障碍、民众观念的落后、媒体过犹不及的关注和利润最大化的贪婪本性,常常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身败名裂,成为后来者的垫脚石。中国历史上是个抑商的国家,然而步入全球经济、实现和平崛起、完成复兴伟业,无不需要优秀的企业家去陌生的国度开疆辟土。因此,如何发现、培养企业家成长,使他们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背负上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性的责任感,使追逐财富、创造财富成为一种快乐、一种成就而不是万恶之源,也是一个需要正确看待和引导的问题。

核心技术始终是中国制造的软肋。技术在古代被视为奇技淫巧,从业者“工”也被排在士、农之后,社会地位仅高于商。对于技术的重视应该是从建国后完整的工业体系建设时开始的,但我们的技术分层就像是中国的劳动力分层,有尖端的科学家和低端的农民工,就是缺少中端和高端的技师和工程师。我们的宇航员实现了太空中漫步,与老百姓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家用电器的核心技术却没有一项是中国自己的。实践已经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引不进的,不是我们不想要,是人家不愿给。核心技术是科研人员智慧与心力的结晶,它需要全社会对领先技术、产品的选择和支持,更需要科技人员沉静而不浮躁地攻关克难,还需要商家不以价格为利器而赤膊上阵。但一项新技术的发明与创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当中国的产品以其质高品优走向世界的时候,期望中国的技术也能在自己的产品中占一点份额。

三十年急流已趟过。在新的阶段,我们还将述写新的历史。回望《激荡三十年》,希望我们能走好今后发展的每一步,希望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如山岳般在地球上稳健崛起,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篇四:跌荡一百年的中国经济变革

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变革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洋务运动这场改革寄托着一代人的梦想,不过却成为留着辫子的改革。魏源提出师夷长技、翻译西方书报,此后经过由上至下的改革,但是这场改革并没有成功。

有一些学者观点人为,中华民族错过了近代工业文明的萌芽期,因而受到欧洲列强的侵辱。其实,真正失败的原因并不是时间上的错过,而是这场官方主导的经济改革,采取是官商经营方式,最终形成了一场国进民退。

洋务运动对于中国民族资本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培养了不少企业家。当时,很多私营企业经营得很好,也赚了很多钱。这个时候,清政府就以国家安全名义,进行国有化改革。比如,盛宣怀坚持铁路国有化,从而导致了民间的企业家集团与朝廷的彻底决裂。路权回收令颁布后,各省商民群起反对。

清朝末年的落后的政治是阻碍原始资本主义向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不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清朝政府用国有企业的方式推动工业化,扼杀了私人自由企业的发展,这就是失败的根本原因。清朝属于一个封建社会,所以并没有真正意义的私有财产。

个人私有财产并不像现代资本主义那样得到有效保护,这就是致命的制度。费正清的记载说到,“皇帝不但对一般百姓的财产,生命有生杀予夺的权力,而且可以不经审判抄没大臣的家产及处死他们。”

什么是好资本主义,什么是坏资本主义?清朝的原始资本主义应该属于坏资本主义。政府采取一种行政垄断,从而损害这个社会的利益。比如政府利用盐业官营,官窑,皇家织造与民争利。按照landes观点就是,这种坏资本主义造成了无效率的收入分配不公,整个经济主要是为官府和特权阶级生产,因而市场狭小,分工不可能加深,生产力不可能提高。

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1872年),开平矿务局(1877年),上海机器织布局(1878年)。这类企业的最大问题就是杨小凯所说的,“老板既是制定游戏规则的政府大官,又是参加游戏的主要成员,其双重地位造成的利益冲突使得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公平和健全的市场秩序不可能建立,私人企业不能发展起来。”造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一是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二是没有保护专利和企业私人财产的制度。

晚清经济史的启示就是,没有有效保护私有产权,就无法建立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特权侵犯和政府机会主义行为导致晚清资本主义无法发展起来,所以把原因归咎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历史一种误读。

晚清这场经济改革最终没有成功,这确实一种遗憾。实际上,改革的阻力也来自一种根深蒂固文化所左右,所以形成了一种障碍改革的经济制度。这100年多以来的改革,始终那么艰难的。即使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市场经济道路仍然是非常艰难的。

真正推动进步的力量是改良,而不是革命。两千年以来的封建社会,以革命暴力推翻的政权,始终没有真正改变体

最新专题

“摆阔”过头的贫困县

制。这个民族缺少一种妥协的精神,不懂学会妥协,而是喜欢将革命进行到底。很多时候,改革问题就被僵化了。

说到民国经济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民初实现宪政的阶段(1911-1915),军阀混战时期(1916-1927),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1928-1938),及抗战和国共内战(1938-1949)时期。杨小凯谈到,“清朝宣布预备立宪后,商人在各省谘议局中进一步推动宪政的发展,使谘议局成为独立于政府的真正议会驺形。

资政院的议事细则已与现代议会制度类似,首届资政院提出了速开国会案,弹劾军机大臣案,赦免国事犯案。

它于1911年迫使政府放弃其独立财权,将财政预算核减掉7790万两银。在各地的谘议局中,商人们还提出了他们对外交事务权利的要求,反对支付不经谘议机构同意的各项外国债务。这种发展形同提出了类似欧美的「没有代议制,就不交税」的原则”。

按feaerwerke所记载,军阀混战时期,不同军阀在其占领某地时期重复收税,并预收未来的税,操纵实物与货币的换算率,增加苛捐杂税,战时捐税,并进行强制粮食征购,使经济不勘重负。由于连年战乱,农业的商业化趋势被逆转,农业生产力和产量下降,城乡之间的贸易被中断。

在1928-1937年间,共有160家私人现代银行建立,它们拥有1,597个分支机购。现代银行资本从1928年的1.86亿元增至1935年的4.47亿元,存款从11.2亿增至37.8亿元。

有关资料记载,“而抗日战争时外国投资比重最高的是日本占领下的东北。其经济发展是二战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部分,当时整个中国的投资率是5%,而东北1937年高达17%,1939年高达23%。这主要是日本经济法律制度对私人企业产权的保护很好,政府不办国营企业,没有什幺机会主义行为。

日本人在东北的高投资率也刺激了中国私人企业的发展。”民国后期,国民政府在战争中失利,金融财政体系崩溃,因此纸币成为政府抢劫人民财产的方式。可以这样说,恶性的通胀把国民政府赶下台的。

1949年以后,政府将以计划经济方式国强民富,但是政策上的失误,从而导致国家和人民长达几十年的贫穷。当时,10亿人口,其中8亿农民种粮食,都不能让中国人民吃饱饭。1978年人均收入不到134元。

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2008年5月10日在珠海演讲时谈论到,“大量的人口积聚在边境地区要往香港跑,这也是60年、61年,国内饥荒人都活不下去,当年的宝安就是今天的深圳曾经集结10万人要逃港,最后中央派周恩来去处理,当时6万人都过去了,港英当局动用了武力进行截留遣返,这个又出现了中国和英国冲突事件,因为当时香港在他们的手里。”

就这样,改革开放被逼出来。因为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无法生存下去。尽管这场改革开放是官方决策的,但是却是民间力量自发的。要是不改革,日子就无法过,越来越多人偷渡香港。虽然老百姓从口头上拥护这种制度,但是选择用脚投票,无非就是对制度一种否定。

2008年12月18日,中国政府召开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9年,中国人均

gdp接近4,000美元。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

最新专题

“摆阔”过头的贫困县

可以说,1992年是一个转折点。

如果没有这一年的市场经济的建立,就没有9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进入最自由阶段。那时,没有最低工资,政府也逐渐放弃对市场干预。

朱镕基主政的90年代,

中国经济不断深入改革。人民币汇率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分税制改革、货币政策改革等。这些改革,基本上是对的,但是也有失误地方。1994年进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确实增加了中央收入,但是也导致如今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

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带来奇迹,这点是不可质疑的。比如,浙江的民营企业动不动单项全球第一,眼镜、袜子、鞋子,60亿双鞋子有30亿双在世界上是中国出产的,这些都是以前不敢想象的。有个女人叫做董明珠,她的格力集团的空调全球第一。现在,中国产品在世界上拿了不少的“全球第一”。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在世界舞台上占了一席之地。一直以来,很多观点解释made in china能够在世界舞台有一席之地,都是说到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

对此,周其仁教授这样认为的,“要是单凭劳力廉价就可以克敌制胜,天下发展中经济岂不早就出头?以中国为例,计划经济时代的人工成本更为低廉,1980年城市国营工人薪水不及欧美工人的1%,而农民收入更低到微不足道!可是那个时候,满世界哪里可以看到‘中国制造’?”

针对这个问题,周其仁教授有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开放重要。经济不开放,不同成本的产品不放到同一个产品市场上竞争,劳动力再廉价,也不是竞争的一项优势。闭关锁国,劳力廉价不过是关门受穷的同义词!开放更重要的含义,是大幅度降低信息成本。”

确实,再廉价的劳动力,要是面临是昂贵的制度成本,最终都会被对冲。可以说,改革开放就不断降低制度成本。中国经济能否保持高速增长,关键就是在于如何进一步降低制度成本。这也是中国经济在改革进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到底改革将往何处去?

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同时并不是一帆风顺。住房、医疗、教育等三大问题并没有处理好,民众意见依然是非常大。进入21世纪以来,改革也面临各种阻力,各种保守力量崛起。新左派对这个国家政策影响越来越大,甚至扭转了。2009年,山西掀起一场煤矿的“国进民退”的运动。“国有化”成为新左派的呼声

最新专题

“摆阔”过头的贫困县

?

? 三星电子利润翻倍 日赚9000万美元 分析称苹果还不是高端品牌 百度今年或失中国市场主导地位 微软已快速沦为科技圈配角

,并且影响着这场改革。

1998年,人们称它是房改年。这场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并没有真正市场化,反而纠结于政府干预之中。2003年以后,政府开始调控房价,但是越调越高。高房价将提高人们住房成本,同时也让地方政府感觉高处不胜。高房价对中国经济确实一定威胁,对制造业是一种打击。

从洋务运动到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变革跌宕起伏,这给我们很多思考。我们应该从这一百多年里,反思一些东西。我觉得政府对经济改革,不要仅仅凭着激情,而是从这百年的经济史里寻找一些思考。篇五:读书报告《百年孤独》

.

孤独之味

——读《百年孤独》 读罢《百年孤独》,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也随之飘到了很远很远的那个属于他们的时代。

全书主要描述了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主人公何塞·阿尔蒂奥·布恩迪亚是西班牙人的后裔,布恩迪亚家族在马贡多的历史由此开始。何塞·阿尔蒂奥·布恩迪亚是个极富创造性的人,他从吉卜赛人那里看到磁铁,便想用它来开采金子。看到放大镜可以聚焦太阳光,便试图研制出一种威力无比的武器。他从吉卜赛人那里得到航海用的观像仪和六分仪,通过实验认识到“地球是圆的,像橙子”。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二代有两男一女。老大何塞·阿卡迪奥老二奥雷里亚诺,老三是女儿阿马兰妲,各自有这自己悲惨又讽刺的故事。第三代人只有何塞·阿尔卡蒂奥的儿子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的儿子奥雷里亚诺·何塞。前者不知生母为谁,竟狂热地爱上自己的生母,几乎酿成大错,后来成为马孔多的从未有过的暴君,贪赃枉法,最后被保守派军队枪毙。后者过早成熟,热恋着自己的姑母阿马兰妲,因无法得到满足而陷入孤独之中,于是参军。进入军队之后仍然无法排遣对姑母的恋情,便去找妓女寻求安慰,借以摆脱孤独,最终也死于乱军之中。第四代即是阿尔卡蒂奥与人私通生下的一女两男。女儿美人儿蕾梅黛丝楚楚动人,散发着引人不安的气味,这种气味曾将几个男人置于死地。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五代是奥雷里亚诺第二的二女一男,长子何赛·阿尔卡蒂奥儿时便被送往罗马神学院去学习,母亲希望他日后能当主教,但他对此毫无兴趣,只是为了那假想中的遗产,才欺骗母亲说他在神学院学习。大女儿蕾纳塔·蕾梅黛丝(梅梅)爱上了香蕉公司汽车库的机修工马乌里肖·巴比伦,母亲禁止他们来往,他们只好暗中在浴室相会,母亲发现后禁止女儿外出,并请了保镖守在家里。

马乌里肖·巴比伦爬上梅家的屋顶,结果被保镖打中背部,后来死掉了。梅万念俱灰。她母亲为家丑不外扬,将怀着身孕的她送往修道院。小女儿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在与飞行员加斯通结婚,婚后二人回到马贡多,见到一片凋敝,决心重整家园。她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仅在三个月就使家园焕然一新。她的到来,使马孔多出现了一个最特别的人,她的情绪比这家族的人都好,她想把一切陈规陋习打入十八层地狱。她决定定居下来,拯救这个灾难深重的村镇。布恩迪亚家的第六代是梅送回的私生子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他出生后一直在孤独中长大。他一直对周围的世界漠不关心,但对中世纪的学问却了如指掌。他和何赛·阿尔卡蒂奥拒绝收留奥雷里亚诺17个儿子中唯一幸存的老大,导致其被追杀的人用枪打死。他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姨母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并发生了乱伦关系,尽管他们受到了孤独与爱情的折磨,但他们认为他们毕竟是人世间唯一最幸福的人。后来阿玛兰妲·乌尔苏拉生下了一个男孩:“他是百年里诞生的布恩迪亚当中唯一由于爱情而受胎的婴儿”,然而,他身上竟长着一条猪尾巴。阿玛兰妲·乌尔苏拉也因产后大出血而死。那个长猪尾巴的男孩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他刚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当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看到被蚂蚁吃的只剩下一小块皮的儿子时,他终于破译出了梅尔基亚德斯的手稿。手

稿卷首的题辞是:“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原来,这手稿记载的正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在他译完最后一章的瞬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儿马贡多镇从地球上刮走,从此这个村镇就永远地消失了。

相信魔幻是每个人对这本书的看法,是在存在太多匪夷所思的故事,也充实着许许多多当今社会上所不能接受的因素,也许在那个时代,人们心中有的是对精神世界更加完美的追求,当与现实不符实,他们便将这些寄予文字,寄予那写文字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的共鸣。“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开篇这样写道。布恩地亚上校的记忆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

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

马贡多百年的变迁和布恩地亚家族的兴衰荣辱,是整个拉美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队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百年孤独”,既是说拉美落后的时间之长,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态:对进步和先进的漫长等待。百年孤独,百年的等待。至于这以后,落后和贫穷还会不会出现,没有明确答案,但是马尔克斯的愿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有多离奇古怪和扑朔迷离,都是取材于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对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欢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

这些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孤独,逐渐的,有人在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梅梅;
有人在对抗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贝卡;
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独,可却无能为力,比如阿兰玛塔;
有人孤独一生却不自知,比如乌苏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丝;
还有人在生命的最后幡然悔悟,可惜为时已晚,比如我的上将奥雷良诺。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苔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孤独是需要反省的。读完书本,掩卷深思。《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

尔克斯著书的涵义无疑是深远的:他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摆弄的正确途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无论是文章架构,还是内容选择;
无论是叙述方式;
还是表现手法;
无论是典故引用,还是故事编排,无不采用其极,令人匪夷所思。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可谓是眼花缭乱。作者的匠心独运,文章的跌荡起伏,俨然是对读者最大挑衅。在不可思议的奇迹中,在现实交错的生活中,在血淋淋的现实中,在荒诞不经的传说中,使读者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进而理解孤独的本义,理解《百年孤独》的奇特。

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贯穿百年的孤独那彻骨的荒凉。其实孤独与生俱来,关键看你如何消化,尽管我们面对的是孤独,也可以享受一个人的安静。尽管我们对未来充满迷茫,我么我们仍然可以畅想。其实,任何时候我么你都可以从容应对我们的孤独,应为我们身边永远会有人相伴。

《百年孤独》在马尔克斯构建的虚拟世界中达到了顶峰。这部小说整合并且超越了他以前的所有虚构,从而缔造了一个极其丰饶的双重世界。它穷尽了世界,同时自我穷尽。——巴尔加斯·略萨 。的确,我们应该为马尔克斯叫好,他用他的笔写尽人生。

第4篇: 共产党百年读书报告

三一文库(>
  读书报告

  《红楼梦》与《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与《红楼梦》同属两部伟大的文学巨著。一部是蜚声20世纪西方的“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一部是被喻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百科全书;
一部是拉丁美洲一百年来社会历史文化的真实再现,一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大成者;
一个写的是一个古老家族七代人的荣枯盛衰,以及在他们繁衍生息的百年间所遭遇的各式奇幻故事,一个是写几大家族的兴衰,上百个人物的矛盾纠葛。两本书看起来似乎差之甚远,毫无关联,其实两者从不同的地点出发,用不同的方式走着不同的路径,最终却归于一个结点!它们的共性特性以及这个结点就是我将要探讨的。

  两个不同的世界

  《红楼梦》是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细致地描绘了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细碎琐事,展现了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这只是骨架,甚至可以说只是骨髓。因为《红楼梦》这本鸿图巨制从女孩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细节,到游大观园元妃省亲贾母寿宴的宏大场面,从宝黛爱情的纯洁,到各种乱伦淫乱的污秽,从谈笑打闹创立诗会赏花喝酒的欢乐,到各种离散远嫁归天没落的悲剧,创造的一个全景式的立体化的有血有肉的完整世界。最后这个世界必然地走向了残落凋零。

  而《百年孤独》直接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小镇——马孔多。老布恩蒂亚, 即家族的创始人, 带领他们的亲眷和朋友历尽艰辛来到一个广阔的新天地,建立了马孔多这个小镇。

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是家族的第二代, 可是这两个人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奥幼年时即随马戏团出海, 十余年不归, 而奥雷良诺则走上了军人的道路, 并掀起了几乎影响全国的内战。而内战的起因则是由于政府想强行管理马孔多这个“世外桃源”。这象征着在文明的初创后, 即开始了对压迫的反抗。第三代的阿卡迪奥曾见证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剥削的凶残。而之后的奥雷良诺第二则见证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在这片处女地上最后的繁荣。原始的繁荣很快就结束了, 而取而代之的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侵入和自给自足的消亡。当家族的男子死去时, 这个百年家族很快陷入了衰败。直到这个家族出生了最后一代——一个有猪尾巴的婴儿,马孔多被飓风吹走,这个世界宣告灭亡。

  它们分别代表了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在《红楼梦》的世界里,充分利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

  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纯粹的东方美和东方风情。在《百年孤独》的世界里,“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眼神。”每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小说中人物的孤独个性和处处迷漫着神秘的宿命色彩相融合,使人物的传奇性都发挥到了极至。这个家族的每个后代都是那么孤僻、怪异,个性都是那么张扬,没有中庸。故事情节相比之下也不暗淡,曲折反复,出人意料,经常令人惊叹不解。这一切,都充满了西方古怪荒诞魔幻现实的特色。

  然而在这不同的外表之下,二者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红楼梦》是在中国道佛教思想下虚构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世界,投射着中国十七八世纪的缩影。《百年孤独》是在西方魔幻主义下虚构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世界,投射着南美洲十八世纪的缩影。二者一开始似乎都是理想世界。荣国府繁荣而昌盛,人物们的生活无忧而快乐。马孔多也似伊甸园般美好——“马孔多是一个只有二十户人家的村庄,座落在水流清彻的河边;
这些水流沿着洁白而巨大的像史前时期的化石蛋一样的光滑的石床向下流。这块天地是如此之新,许多东西都尚未有名字,提起来还得用手指指点点。

在许多村庄中,马孔多是最有秩序最勤劳的一个。那是一个幸福的村庄,那里没有一个人超过三十岁,也从未死过人。” 然而理想世界都是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的,现实世界中存在着深刻且不断激化的矛盾,现实世界对理想世界进行猛烈的冲击,最终“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或者 “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异曲同工的悲剧

  悲剧同工,却有异曲。如果说曹雪芹是极力想保护大观园这块理想之地不受外界侵袭,结果“历史的必然与现实世界的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导致大观园的破产;
那么马尔克斯则是有意安排一个世外桃园马孔多,把这个“有价值的东西当面摔给人看。”

  《红楼梦》是那么的顺畅自然地一步一步走向了悲剧的终点。从开端林黛玉从小怯弱多病可以看出她不是一个长命多寿的,从温柔贤惠符合传统审美的薛宝钗的加入可以预知宝黛爱情的悲剧,从传统封建礼教必然知道小时多么融洽欢乐的姊妹终会各自飞散前途难卜,从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规律下可以预见贾府虚假的繁荣昌盛的泡沫即将破灭。其实在一开始,从宝玉游太虚幻境听到的看到的那些词曲就可猜测各种悲惨的结局。宝黛爱情悲剧、贾府的衰败、元春的悲惨命运、探春远嫁、迎春之死妙玉被劫、晴雯之死、鸳鸯之死、尤二姐之死、

  尤三姐殉情、王熙凤之死、赵姨娘之死、惜春出家、秦可卿之死等都在情理之中。我们在这些悲剧感染落泪的同时却很难想象还有一个什么更好的结局,这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规律真理所表现出来的力量,人为是无法改变的。

  与《红楼梦》不同的是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只明确描述出了马孔多这个理想世界。而那丑恶的外部世界隐藏在幕后,虽然看不见,却时刻能感受到其对马孔多的压榨、操纵和侵蚀,仿佛“全世界的蚂蚁一起出动,正沿着花园的石子小路费力地把他拖到蚁穴中去。”

  最早敲开马孔多这个世个桃源和平与幸福的是以黑尔基阿德斯为首的吉卜赛人,马尔克斯以形象神奇的笔触描写殖民者的掠夺:首先是吉普赛人用磁铁、冰块、放大镜、望远镜等早期科学产品冲击着马孔多人已有的见识,骗取牲畜金币等财产。在马孔多党派纷争,内战频仍的时候,美国人的登陆,带来了所谓的外部世界的物质文明:妓女、赌博、醉汉、斗殴和死亡,以及大白天就在吊床上当众乱搞的丑恶现象,使马孔多闹得天翻地覆。马孔多人开始反抗,进行大罢工,剥削阶级则处之以屠杀。最终一场飓风将会彻底地毁灭掉马孔多。

  因为理想的破灭是像冰一样逐渐融化的,现实的渗透也如阳光一样是悄没声息的。尽管黑氏的幽灵时常出现在布恩地亚家族后代面前提醒他们外界文明的危害性,但在短期内殖民者以“科学进步”为幌子进行掠夺所造成的后果是看不见的,因此在良诺上校等人眼里羊皮书不过是一堆垃圾,发出难以忍受的腐烂的气味。直到第四代孪生兄弟看出了马孔多正在逐渐走向世界末日,为了摆脱恐惧拯救马孔多的未来,他们开始钻研羊皮书,懂得“必须解开预言之谜,这样他们就不会完蛋。”经过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努力,终于明白了马孔多的历史悲剧,但为时已晚。世外桃源马孔多已经走到历史的尽头,被现实世界的文明罪恶无情的击碎了。

  《红楼梦》中的悲剧属于典型的东方悲剧,几乎所有人都甘于悲剧的命运,很少会有人反抗,最勇敢的也就是黛玉以死来结束自己的悲剧。而《百年孤独》里的马孔多人们骨子里有反抗命运追求幸福的气质,只是当毁灭势力到来时,他们无法察觉,或者辨不清方向。他们组建军队,进行革命,进行罢工,但最终无事于补。这一切悲剧的原因就是这两本书所致力表现的,一是因为传统的封建礼教和社会矛盾,二是因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各个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不同的特点,相同的艺术

  《红楼梦》的结构特征新颖而奇巧。曹雪芹脱出中国章回小说的窠臼,改变了说书人那种叙述格的体例,以散文化的描写为主,进行着生活全景的创造,不以情节取胜,而以人情世态和人物刻画见长。曹雪芹的创作原则开辟了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新境界。《红楼梦》

  结构程式纵向发展的线索有多条。一条主线:宝黛钗的爱情悲剧,四条副线:贾元妃与贾府的联系,僧、道与贾府的联系,贾雨村与贾府的联系,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这些结构线索的设置,不是单一的结构艺术的表现,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塑造可以说是一特大艺术成就。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多个,其中有妃子、王爷、兵丁、老爷、太太、小姐、丫环、小厮、仆人、村女、村妪、伶人、尼姑、道士……显示了纷繁丰富的封建社会的人生图景。塑造了一大批独具个性、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著名的人物有,反封建的叛逆青年贾宝玉,敢于反抗封建淫威、宁死不屈的婢女晴雯、鸳鸯,刚烈的尤三姐,也有藏愚守拙的美人薛宝钗、两面三刀的王熙凤、外慈内狠的王夫人、迂腐昏庸的贾政、道貌岸然的贾赦,还有贾母、探春、袭人、尤二姐、刘姥姥以及贾琏、焦大等等。这些形象,无不血肉饱满、个性鲜明。这众多的人物如“过江之鲫”,纷繁多姿,个性鲜明,生气勃勃,决无重复,囊括了世间各色人形,即便在同一个人的塑造上,也是一人千面。

  《红楼梦》中虚构的神话,以假寓真,各种隐喻象征也是一大特色。开篇用五个回目的虚构神话,“假语村言”掩去内容的实质,将作品置入扑朔迷离的雾色之中。人物名字事物名称深有意味,妙趣横生。更有诗、词、灯迷、酒令、骨牌等皆用隐语,暗示了人物的未来。

  《百年孤独》也毫不逊色。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这使得魔幻现实主义流派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程度。

  《百年孤独》的人物塑造虽然可能不如《红楼梦》一样丰满,但却十分立体,有棱有角,每一个人物都深刻得让你觉得害怕。书中的隐喻象征手法运用得十分成功,例如,村里人都得了失眠症而记忆衰退,甚至要用字条来提醒自己怎么做牛奶咖啡,这是作家意在提醒公众牢记容易被人遗忘的历史。

  马尔克斯还独创了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书中开头那一句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堪称经典。短短的一句话,实际上容纳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这些将《红楼梦》和《百年孤独》送上了世界文学的顶峰,成为文学中永恒的艺术。

  相似的孤独

  两部书都是写一个家族的盛衰,只是手法不同,魔幻现实主义的笔端绽放出惊艳而诡谲的南美风情,马尔克斯是驾驭文字的好手,能用平淡无奇的口吻吟出荒诞离奇的幻境。《百年孤独》是先魔幻,后现实。《红楼梦》是“假作真来真亦假,真作假来假亦真”,用梦幻通灵的唯美来描述现实的真相,最后又告诉我们:梦与现实,真与假,如何能分。颇有些庄生晓梦迷蝴蝶的齐物论思想。相似的,我们时刻都能在烈火烹油的家族盛宴下找到无可奈何、挥之不去的孤独和悲哀。

  《红楼梦》中的人是孤独的。贾母高高在上,媳妇孙媳妇不离身地亲自伺候,儿子俯首服从,孙辈们围着说笑解闷,然而封建礼制在他们中间划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王夫人呆呆闷闷,贾母不疼,和任何人无甚交情,所以才会被宝钗的几句宽慰话深深触动。元春久居深宫,与家人相见却不能亲近,最终郁郁而终。李纨年轻丧夫守着孤儿,已经是一辈子的孤独。王熙凤机关算尽,最在乎的丈夫欺骗背叛抛弃自己,正所谓越聪明越孤独。迎春探春惜春向来所受关注疼爱不多,从小在孤独中长大。宝钗想要成为最贤良的那一刻起就已注定要孤独一生。黛玉无父无母,寄人篱下,那份孤苦一直在侵蚀着她,她不怕冷清,却只能用诗词来排解内心的寂寞。宝玉万千宠爱在一身,他害怕孤独,只希望姊妹们总在一处,然而事与愿违。虽然如此,我觉得宝黛是最不孤独的两个,因为他们找到了真正的知己,最终没有在一块,但却是永远的灵魂伴侣。

  《百年孤独》中的人同样孤独,他们缺少相互之间的交流。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越是到了后代,命运越是悲惨,正如家族的女创始人乌苏拉所看的:“战争、斗鸡、生活中的女人和胡思乱想的事业,这是害得家业衰败的四大灾难”,家族一代代的承传着。每一代的成员都经历了历史长河中波涛汹涌的时刻,又渐渐的老去,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在羊皮书卷中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才恍然醒悟。这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了家族和民族的落后、消亡。

  最后我想说,艺术不分国界,不在乎时间。

  他们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是统一的。

  他们生活过的世界和他们创造的世界是统一。


第5篇: 共产党百年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我来到xx的第一个学期已经过去,上个学期我的中国近现代史刘老师推荐了我们去读一个日本人——石川祯浩写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以此更好地了解党史。一个日本人写中国政党的成立史,这让我感到好奇,想一睹这本书的真容。当时甲午战争刚刚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中国有着强烈反日情绪,我想通过辩证的阅读这本书,从另一个视角观察历史,也想看一看一个日本人写的中共党史是否有着些许不妥和偏见。
抱着好奇的心理,我买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史(【日】石川祯浩·着,袁广泉·译)》(ISBN为7-5004-5240-3)。
这本书详细的叙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先进力量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并详细介绍了在中共建党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些人物。
早在买书之前,我便看了这本书的介绍:一,取材广泛,资料丰富。这从书后所列参考文献多达30余页可见一斑,作者引征的文献有中文、英语,俄语、日语等多种语种的;
种类有源文件、杂志、回忆录、论著、论文等。这些保证了作者论述的客观性和学术视野的国际性。二、观点新颖,材料新鲜。比如,作者提出:关于中共成立问题的研究,“必须从东亚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宽广视野来把握”,很值得思考
三,提出了新颖的观点,认为以往建立在日记、回忆上的党史多少可能有不妥之处,应该对人物的回忆做认真的辨析。甚至提出了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应是1920年11月《中国共产党宣言》发表之日这样的观点。
这本书因为内容较多,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所以未能读完,只是较为认真的阅读了前半部分。但是单单读了少部分,便给了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不知是因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还是旁观者清的缘故,都给了与我以前学习党的历史很大的差别。毕竟,在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党史学习中,我们的教材都是以一种第一视角的方式观察历史,以中国人为主体,而且虽对中共成立这段历史废了大量篇幅,但仍不能满足我对当时历史的学习。

刚刚读起,在前后大致翻看了整本书后,我便对这本书以及作者石川祯浩的严谨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因为单单作者参阅过的文献资料列举下来就有37页之多,包括英文、日文、中文、俄罗斯文等文献。为了写成这本书,作者整整坐了十年的冷板凳。
不像中国所出的党史介绍,开头必先要介绍中国共产党的两位创党先驱——陈独秀与李大钊,石川祯浩一开头在序章中介绍的是“少年中国”的李汉俊,将其作为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这情有可原。(中共一大就是在李汉俊的寓所里召开的)。作为一个日本人,作者自然而然地用一位日本人引出话题:在中共一大召开前夕芥川龙之介曾到访过这个地方,也是他先介绍李汉俊的原因。
但是在这本书中,作者着重第一个介绍的人物并不是我起先预想的李大钊或者陈独秀,而是《晨报副刊》的记者陈溥贤。由此可见,在作者看来,陈溥贤在中共成立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方面的贡献大于“南陈北李”,并且认为当时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介绍社会主义文章的“渊泉”不是李大钊,而是陈溥贤。对于笔名“渊泉”的归属问题,我是无权发表看法的,但是我不太同意作者认为的陈溥贤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贡献更大这一点。纵然在引进马克思经典著作方面陈溥贤也有功劳,但与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著作的巨大影响力相比,陈溥贤的作用相对比较小。
另外,作者在研究中共成立史的时候,用了较为宽广的视野,从整个东亚的社会主义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中共的成立。从各方举证,论述了当时在中国传播的很多社会主义书籍资料大多是从日文版翻译而来。
翻阅全书,发现本书虽有可取的地方,但也有不足。作者认为中共的成立主要是受到了外部原因的影响(比如日本的社会主义研究,朝鲜的社会主义发展,以及苏联对于中共成立的帮助),却忽略了当时中国对于建立共产党的内在需要。我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救国方案都行不通,中国的有识之士自然会寻求新的阶级——工人阶级的力量。
读了这本书,更加详细地了解了当时的历史,增长了我的党史知识。

推荐访问:共产党 报告 读书 共产党百年读书报告 共产党百年读书报告 百年党史读书报告

猜你喜欢